黄鳍马面鲀
硬骨鱼纲动物
黄鳍马面鲀(Navodon tessellates Günther),隶革鲀科(Aluteridae)马面鲀属(Navodon),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我国产于南海、东海,以南海北部的数量较大,为底拖网作业的大宗捕捞对象之一。
形态特征
黄鳍马面鲀体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6~3.0倍。尾柄短而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1~1.5倍。头中大,侧视三角形,背腹缘微凸或斜直。吻长而尖,雄鱼背缘微凸。眼中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圆突,眼间隔宽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附近。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最后1个宽大,内行每侧2枚,窄小;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较宽大,中央齿最大。唇较薄。鳃孔中侧位,斜裂,鳃孔长约等于眼径,鳃孔位于眼后半部下方,上端不超过眼后缘,前下端在眼中央下方,鳃孔约有2/3~4/5在口裂水平线之下。
鳞细小。每一鳞的基板上长有少数鳞棘,一般仅3枚棘,少数为2或4枚,排成1或2行。头部鳞棘有的排成2行;躯干背部鳞较大,鳞棘多排成单行,少数为2行;躯干腹部鳞棘少,棘数不稳定;尾部鳞棘单行排列。无侧线。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长大,位于眼中央的上方或稍后方,鳍棘前缘及后侧缘共具4行小的倒棘,前缘的2行棘每行约40枚,下端10枚左右极小,后 侧缘的棘稍大,每行29~31枚左右,鳍棘上端棘不明显,头长约为第一鳍棘长1.0~1.4倍;第二鳍棘短小,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常隐于皮膜下。第二背鳍延长,起点在肛门上方,前部鳍条高起,以第八至第十鳍条最长,其长短于第一背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六至第八鳍条下方,前部鳍条也高起。胸鳍短圆形,侧中位。腹鳍合为1鳍棘,由2对特化鳞组成,连于腰带骨后端,不能活动。腹鳍棘后的鳍膜小,不超过腹鳍棘。尾鳍圆形,上下缘第一至第二鳍条略突出,致使上下端附近各有一浅凹。
体色雌雄鱼有差异,新鲜雄鱼标本淡灰色,头体密布小形黄色圆点,体每侧有4~5纵行不规则的云状暗褐色斑;腹部有时有波状黄纹;头侧在吻部及眼下方约有5~7条波状黄纹;各鳍淡黄色,尾鳍边缘黑色,尾鳍中部有1暗色横纹。雌鱼头体上黄色圆斑不及雄鱼明显,具暗色斑纹多行,尾鳍边缘及中央的暗色斑纹色较浅。
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 9~11厘米,体重15~25克。背鳍二个,分离。第一背鳍的第1鳍棘很粗大,约为头长的1.3~l.6倍。第2背鳍鳍棘很短小,藏于背部凹沟内。臀鳍与第二背鳍近似。胸鳍侧位,小刀状。左右腹鳍退化,只剩下一个短棘不能活动。尾柄细,尾鳍后缘截形。除吻前缘外,头、体全部被小鳞,并有细短绒状小刺,小刺大部排成横纹状。通体桔黄色。
分布
日本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我国南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北部湾海南岛以东的陆架区。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黄鳍马面鲀.中国动物物种数据库.
黄鳍马面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0 07: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