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羌帖”是我国
东北和
新疆地区民间对
沙俄在我国发行的
卢布纸币的
俗称,即
哈尔滨最初的
开埠之币——洋钞。“羌帖”流入我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与此同时,“羌帖”还渗入
新疆的
伊犁和
塔城地区,
外蒙古和
内蒙古东部一带。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费、与俄人交易以及铁路地段内的税捐缴纳,强制使用“羌帖”,于是,“羌贴”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车则只收羌帖,持中国钱不能行用,反须加价以买羌帖,俄元只重五钱零,其价反高于七钱二、三华元”。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统计,东北“羌帖”流通量约在1亿卢布以上,其中仅哈尔滨就有4000万,
中东铁路沿线6000万,其总额约占全俄卢布流通量的1/16以上。其后,“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据当时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的《
东三省经济调查录》载:“北满一带卢布流通额,共为4万万,就
滨江一埠而言,据一般人观察,其数约有2万万”。流通在南满和津、沪、新疆等地的还不计在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沙俄羌帖为十足可兑现纸币,币值还是比较稳定的,1卢布一直保持着相当于中国
现大洋1元左右的价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宣布卢布为不兑现纸币,并因战争需要滥发羌帖,
币值开始下跌。1917年“
十月革命”后羌帖迅速贬值,至1920年羌帖已成为一张废纸。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当时金贵银贱,
金本位的羌帖比白银和
银元币制更稳定。19世纪末,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都已采用
金本位制。这就使白银的需求减少,金贵银贱的趋势更加明显。沙俄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并规定“羌帖”可随时兑换
金币。当时哈尔滨的
华俄道胜银行声称:“卢布就是黄金”,可以随时兑换,1卢布可向该行兑换1个银卢布(含银5钱8分),满5卢布可兑换1个金卢布。
官府军阀为了多征税,就把各种
税捐、
印花、
田赋等规定用“羌”帖交纳。这些都为“羌帖”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2.东北地区
币制混乱,卢布趁虚而入。当时东北
营口用炉银,
辽宁用小银元,吉林用永衡官银钱号官帖,黑龙江用广信公司官帖。实际上南满用银本位,北满用铜钱本位,
金、
银、
铜三者并用,币制天天在变。且各省
货币互不通用,兑换时还要扣除
佣金,层层蚀耗,人民苦不堪言。
蒙古、新疆
边地买卖商品习俗,大半是以货易货,货币概无定制,比较混乱。双方交易主要以
茶叶、
哈达、
羊只等物代替货币。近代,以货易货的情况开始在
农村牧区扭转,货币逐渐成为重要的交换手段。
3.官府军阀滥发官帖,致使官帖贬值泛滥,信誉低下,为“羌帖”进入和占领市场创造了条件。农村居民在各种各样的
金属货币或纸币中,宁愿吸收卢布,特别在储存
货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