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是由
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由
史蒂文·博格纳尔、
朱莉娅·赖克特执导。该片于2019年8月21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的俄亥俄州代顿市,通用汽车的厂区,因世界汽车制造业兴旺发达。更加重要的是金融危机后,经济上受到了重创,通用汽车工厂倒闭,当地出现了2000个失业家庭。
2015年,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曹德旺在通用汽车工厂旧址上投资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厂,重新雇佣当地的美国工人,开始生产汽车玻璃。美国社区民众对中国投资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甚至非常感谢中国投资商。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再就业的美国工人当中,有很多人逐渐开始由感恩到抱怨,嫌工资太低,加班,受了工伤,不被尊重等等,部分工人按照既定的工作思维,坚持要组建工会。而中国的老板和管理者们却充满无奈,由于美国的工人生产效率太低,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自2018年开始,在美国的福耀玻璃工厂终于开始盈利。
幕后制作
拍摄过程
《美国工厂》在拍摄的时候,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朱莉娅·赖克特怀着对美国工人的感情进入,逐渐发现中国工人同样值得关注,觉得是全球化中劳工群体的共同命运。但因不懂中文,无法与“福耀”两百来名中国工人沟通,拍了一年后意识到这重要缺失,因此找到两位中方制片人、纪录片导演Zhang Yiqian与李米杰,帮导演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历史。两位导演团队五个人、五台摄像机拍摄了三年。
后期制作
导演以前作品大都是自己剪,《美国工厂》首次雇佣剪辑师林赛·乌茨花了18个月将1200小时素材剪到110分钟。导演与剪辑师讨论了一星期,将墙上贴满索引卡,标注不同人物与主线。此外,导演非常注重声音采录。剧组用小麦克风,增加私密感及尽量排除人物说话时工厂车间里噪音干扰。有些访谈只录声音,作为旁白使用,配合人物做其他事的画面。
主创团队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发行信息
作品评价
《美国工厂》将镜头对准了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建立的首家旗舰级海外工厂,通过对大量厂内真实场景的忠实记录,聚焦了企业文化、工人福利、劳资关系、国际分工体系等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议题。观众透过《美国工厂》这样的纪录片,看到中美两国的管理者与工人,是如何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生产实践中对话与交锋,在摩擦与磨合中探索出一条新的国际合作路径。影片也说明沟通或许会面临障碍,合作难免会发生龃龉,但只要双方能够拿出诚意与耐心,就能解决问题,互利共赢。(《中国青年报》评)
《美国工厂》也许是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纪录片。尽管两位导演的立场是含蓄的,且影片涉及不少美国工人生活艰难的段落,但在它平实的拍摄风格和技巧下面,仍然透露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喜剧感。这种喜剧感首先来源于劳资双方的会错意。一方面,中国资方赴美开厂,试图输出先进经验来“拯救”美国失业工人,扭转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工人态度从感谢到不满的转变,他们为捍卫本土化的劳动待遇而展开组建工会的斗争。《美国工厂》在某种程度上把冲突呈现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影片的结尾,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呈现了一幅中美两国工人按同一潮汐方向流动的景象。这似乎暗示着不同地域工人阶级的共同命运。只是这种命运在纪录片中并不表现为国际主义斗争,而是在自动化技术威胁下的被动集合。(《澎湃新闻》评)
《美国工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现实写照。该片以美国工业骄傲——汽车业为切入口,表现了通用等公司放弃成本过高的本土工厂转向海外,俄亥俄州不得不招商引资,迎来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曹德旺的福耀集团着眼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再结合美国能源、税收等方面优惠,利用通用的厂房和员工,生产拳头产品汽车玻璃,成为美国乃至北美汽车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该片虽用浓墨重彩描绘中美员工在性格、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与包容,故事内核却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新民晚报》评)
《美国工厂》中有关劳资关系、企业工作环境、人物形象塑造等剧情的是非曲直不谈,这部纪录片至少在发挥一种积极作用:有助于中美民众相互了解,有助于沟通中美社会人心。 通过这部影片,中国观众可以了解美国的相关法律、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相信美国观众也一样会感受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中国式企业文化。相比当前美国一些人鼓噪中美“脱钩”、中美“文明冲突”,这样着眼于反映中美合作交流的影片,应景,写实,且有意义。(新华国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