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蜂幼虫腐臭病(Infection of honey bees with Paenibacillus larvae (American foulbrood),American foul brood)又名烂子病,是蜜蜂幼虫和蛹的一种细菌性、急性、毁灭性病害。特征为病蜂的蜂盖子脾下陷、穿孔、封盖幼虫死亡、蛹虫现象等。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
美洲蜂幼虫腐臭病的病原为幼虫芽胞杆菌(Bacillus larvae)它在感染的每一个幼虫体内可产生10亿多个芽胞。这种细菌是长杆状,两头稍圆,有呈链状的倾向。大小很不一致,长约2.5-5.0μm,宽为1.3μm,周身具有鞭毛,能运动,能形成芽胞。芽胞呈卵圆形,大约是菌体宽的两倍,位于菌体一端或中间。只有芽胞才能诱发疾病。
本菌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需在胡萝卜-
酵母-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培养基或酵母浸膏培养基上生长。在37℃温度下培养24小时后,形成浅乳白色、半透明、微具闪光和略为隆起的菌落。本菌在幼虫抽提物上也能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也能抑制自身的生长的毒素。在培养过程中要用活性炭吸附其毒素菌落才能生长良好。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它能分解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但其中有些菌系为阳性,不能发酵甘露醇和卫矛醇,能迟缓性液化明胶,不能水解淀粉,不产生靛基质。本菌的最大特点是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而且还可在不加硝酸盐的胡萝卜培养基中产生亚硝酸盐。
此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和幼虫尸体里能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芽胞在100℃的沸水中需1-5分钟才能杀死;悬浮在蜂蜜中的芽胞,需40分钟才能杀死。在阳光直射下,干燥的芽胞可活28-45小时;悬浮在蜂蜜中的芽胞则可存活4-6星期。在室温下,芽胞能抵抗5%的石炭酸溶液达数月之久;1:1000的升汞溶液数天;10%的甲醛溶液数小时。
幼虫芽胞杆菌主要是通过蜜蜂的消化道侵入体内,故被污染的饲料、巢脾和花粉是病害的主要传染来源。病害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内勤蜂在清理巢房和清除病虫尸体时,把病菌带进蜜、粉房,通过饲喂将病害传给健康幼虫。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养蜂人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而致,如误将带菌的蜂蜜喂蜂和随意调换巢脾等;蜂场上的盗蜂及迷巢蜂也可传播美洲蜂幼虫腐臭病。本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未经检疫的出售蜂、引进蜂及蜂群的转地放牧等引起。
工蜂、
雄蜂和蜂王的幼虫期都易感此病,但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见到蜂王和雄蜂的幼虫发生感染。美洲蜂幼虫腐臭病通常感染孵化24小时左右的幼虫,其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蜂卵孵出53小时后的幼虫就不再感染此病了。美洲蜂幼虫腐臭病多在夏秋季发生流行,潜伏期为7天左右,并且美洲蜂幼虫腐臭病的发生与蜂的品种有一定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中蜂很少发生美洲蜂幼虫腐臭病。
患病幼虫多在封盖后死亡,染病子脾房盖潮湿、发暗、下陷。后期房盖穿孔,巢脾上出现空巢房与卵房、幼虫房、封盖房相间排列的“插花子脾”。幼虫和蛹的色泽也发生变化,开始为褐奶油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幼虫体呈粘稠状,用一探棒插入幼虫残体再拔出时则拉成丝状。在这个阶段病幼虫发出一般与动物胶一样的很难闻的臭味。一个月后病幼虫残体最终干巴,形成典型的硬黑色的鳞片,紧贴在巢房下侧。如在蛹期发生死亡,则在
蛹房顶部有蛹头突出,即称蛹舌现象,这是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在干燥鳞片上也有蛹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