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定势
心理学术语
群体心理定势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群共有的、积淀深厚而作用广阔的心理定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居民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习惯心理。
类型
(一)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1.普遍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职业、地区、性别和年龄等都可以成为刻板印象的基础。如一提到家庭主妇,人们头脑中立即就出现诸如勤劳、善良、宽厚、勤俭等印象。再如陕北人憨厚,四川人机灵,美国人豪爽,法国人浪漫等,都是典型的“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不但可以针对人,还可以针对事和物,如“便宜没好货”,就是对物的刻板印象。
2.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和一般事物最简单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或某类事物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深入了解。对于刻板印象,心理学家们大多是给以否定评价的,有的甚至把它和偏见划等号。对待社会刻板印象效应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承认它的合理性的同时又重视它的局限性,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社会刻板现象变成我们正确知人、识事、辨物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一种障碍。
(二)地域文化心理
地域文化心理是以地域的自然条件,如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特定表现内容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侧重于公众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定势倾向,而且常常表现为“乡土观念”、“乡规民俗”、“地域性格”等。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指地域文化心理。
1.地域文化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地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另一种是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
(1)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是指与出生地或居住地相关的家乡情结和家乡人情结,这种亲缘心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从大范周来说,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亲缘性最强,走遍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就能找到华人圈。从小范围来说,一个省、一个县、一个乡,地域越小亲缘心理越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的就是这种家乡人情结。
(2)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依从地域文化价值观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它表现为地方习惯和风俗,是某一社会文化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心理参照系统。所以要研究地域文化心理就要研究地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
2.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开放,地域性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性的乡规民俗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的地域亲缘心理也随着经济、文化的社会化、国际化趋势而日益冲破狭隘、封闭的眼界,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性。
(三)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指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共同点,甚至有时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完全相同。因为民族本身具有“共同地域”的特征,民族文化往往同时也就是地域文化,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地域概念上的中国文化从总体上看就几乎不能区分。但就其历史的发展性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如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同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但两地相隔数千公里,不能说是同一种地域文化。
1.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淀性相比较而言,民族文化心理比地域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沉淀性,而地域文化心理比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兼容性。表现为民族不受地域的限制,即同一个民族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中生活,但不被同化。
2.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容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
(1)民族意识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2)民族感情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热爱的体验,它是民族向心力的支柱,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3)民族习惯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延伸,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它和民族语言等一起构成民族文化的特色。
民族文化心理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贯通、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其中民族习惯最具代表性。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具有共同性;民族习惯尽管每个民族都有,但具有差异性。因为民族习惯有差异,而且往往触发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所以对于其他民族的习惯必须给予充分尊重,特别是有些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应当特别注意。
作用
群体心理定势反映一类人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数众多、根深蒂固、作用广阔是它的基本特点,因而比个体心理定势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公共关系活动中,要采取对待社会刻板效应的正确态度,看到它的局限性,避免公共关系活动忌讳的偏见以及固定、笼统无变通的评价;承认它的合理性,注意汲取社会一部分成员的共识中的合理和真实的因素,注意科学地概括一类事物或人物的特点与共性,自觉地把社会刻板现象变成我们知人、识事、辨物的手段和工具。在改革开放中,注意运用地域文化心理,更广泛、更有效地同海外华人交往;注意不同文化价值观在对外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差异,开展跨文化沟通;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对符合本国与对象国宪法和法律的民族习惯表示理解和主动提供服务,从而有利于影响公众,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友谊。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应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倡导新风尚,树立新道德,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研究的意义
公关行为活动所面对的有时虽然是单个人,但往往反映出一群人、一类人、一个社会阶层,甚至一个民族的某些共同心理定势。对群体心理定势的研究,有助于公关主体更深刻地理解和分析一个公众的欲望、态度和言行的实质所在、社会根源来由。
而且,在很多的时候,公关主体面对的是群体性公关对象。他们共有的心理定势,会对公关主体的生存发展,构成至关重要的群体性态度和行为,影响范围和力度都很大。从心理定势所产生的正效应看,如果处理和控制得好,会大大拓展公关主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途。但从负效应看,也可能使公关主体骤然堕入四面楚歌的生存危机、发展绝路中。因为,群体性公关对象对于公关主体来说,就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生存环境,有时甚至是全部生存环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5:19
目录
概述
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