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时延即系统在某频率处的相位(相移)对于频率的变化率。群时延是线性失真,可以表征线性时不变系统对信号造成的时延失真。
简介
群时延测量是传输频带内相移对频率的变化率或导数称为群时延,也称为包络时延τ(f)。即如图1 。
调幅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后,除了载频f0发生相移Φ(f0)外,整个信号发生一个值为τ(f0)时延,但其包络波形不变。
在话路传输频带内,当τ(f)=τ(f0)=τ0为常数时,除整个频谱产生一个绝对相移外,各频率成分都产生同一时延它们之间的相对相位关系没有变化。实际话路的相移频率特性不可能为线性,故群时延频率特性τ(f)也不可能为常数,从而导致群时延失真。
推导
从时域中看,假设信号x(t)=A(t)cos[w(t)+θ]送入传递函数为H(jw)的系统,那么系统的输出为
y(t)=|H(jw)|A(t-tg)cos[w(t-tf)+θ]
其中tg为群时延,tf为相位时延。
在频域,若信号为X(jw)=exp(jwt),
Y(jw)=H(jw)X(jw)
=H(jw)exp(jwt)
=[|H(jw)|exp(jφ(w))]exp(jwt)
=|H(jw)| exp {j[wt+φ(w)]}
其中,相位移动为φ(w)。那么群时延和相位时延分别为
tg=-dφ(w)/dw
tf=-φ(w)/w
测量方法
3.1 逐点测量法
根据上述群时延定义,测量时在话路输入端送入一载频为f0、调制频率为fm的调幅信号(或浅调频信号),且f0>>fm。通过信道传输后,对应的载频f0和上、下边带信号的相位分别为Φ(f0)、Φ(f0+fm)以及Φ(f0-fm)。由于fm足够小,可以认为相位特性在(f0-fm)到(f0+fm)间近似直线,则在此范围内相移对频率的变化率即为时延τ(f0),即如图2 。
改变载频f0的大小就可得到群时延频率特性τ(f)。这种测量方法称为逐点测量法。
3.2 扫频测量法
群时延器均采用扫频法测量。首先选一参考频率f0(如1kHz),测得其时延τ(f0),将测得值做为基准存入微处理器的存储器中,将频带500~2800Hz的测试信号(调幅或浅调频信号),按18~50Hz的速率进行扫频,测得的时延值(频率从500~2800Hz)也存入微处理器的存储器中,通过微处理器的运算可得到在被测频带范围内的〔τ(f)-τ(f0)〕值。再经检波后,加到示波器的Y轴上。在示波器的X轴上,同步地加上扫频调制信号(即18~50Hz)。由此可在示波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群时延失真特性〔τ(f)-τ (f0)〕~f。
微波中继设备的群时延测量在中频段70MHz进行,频带为(70±25)MHz,使用200kHz调制信号(浅调频或调幅)。扫描速率用18~5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