羸娄县
古县名
羸娄,又叫羸𨻻[léi lóu],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为交趾郡治。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隋改为交趾县。
简述
羸娄县,古书作羸𨻻县,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隋改为交趾县。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
南越王赵佗攻破安阳王国, “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人”。汉武帝元鼎六年( 前 111 年) 平南越国, 交趾郡归西汉,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地区。交趾郡治所西汉时在羸娄县。
羸娄县,汉书地理志、南齐书州郡志、水经叶榆水注作“羸𨻻”,续汉书郡国志作“嬴𨻻”,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广韵作“𨏩𨻻”,县名来自当地土语的音译。
《宋书·州郡》交趾太守: “羸娄令,汉旧县。”《地道记》曰:“南越侯织在此。”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羸𨻻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二广西七外国附考》:《汉志》交趾郡,治羸𨻻。羸,孟康音莲。𨻻,音受,土篓也。后汉仍为羸𨻻县,属交趾郡。晋、宋因之。隋改置交趾县,属交州。刘昫曰:交趾县,汉羸𨻻也。唐武德四年,又析置慈廉、乌延、武立三县,以慈廉水为名,置慈州。六年,改为南慈州。贞观初,州废,三县仍省入交趾。二年,移县治于汉之故交趾城,仍为交州治。宝历元年,徙州治于宋平,县属焉。颜师古曰:羸𨻻,亦读曰累缕。杜佑曰:交趾之名,以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若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
遗址
经调查,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平原古桑河(Dau)河畔至今保留一座越语音读为“LUY LAU”汉字记“羸𨻻”的古城址。城内现存东汉末-三国吴的交趾郡太守士燮庙,城外以东有士燮墓及墓庙。在羸𨻻城东有一座老城隍庙,庙内供奉的庙主是晋交州刺史陶璜。近年在陶璜庙内后院出土几块断碑,圭首碑额题记“晋故使持节冠军将军交州牧陶列侯碑”。释读碑阳/阴的残存碑文,结合其残存的纪年干支考证笔者推定此碑为三国吴所建立的交州庙碑。另外,城址周围的寺庙碑文以及附近出土的近世墓志铭文等多处刻有“羸𨻻”二字,还有以羸𨻻城为标识记述墓地的相对位置的。综合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可以认为北宁省顺成县残存的古城址就是西汉创设,经东汉-六朝期延续使用的交趾郡治—羸𨻻。
立地景观:羸𨻻遗址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平原,北面靠山,周围自然河流交汇水资源丰富。城郭依红河支流古桑河而建,由城墙和外濠环绕环绕而成,东西长603米,南北约300米。城东分布有大型汉墓群,城南为寺庙集中区。城内中部地形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城址中部北側台地发现官署建筑址。经GPS测定数据分析,羸𨻻城址的建造理念和汉长安城一致,是按照南北建筑中轴线配置规划建设而成的。
盛衰变迁:结合考古地层学和出土器物型式学的综合考察分析,初次建立起该遗址的四期区分与相对编年。黄晓芬教授将羸𨻻城址的发展变迁大致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设期,从西汉后期开始至东汉期,为交趾郡城的建设成立时期;第二阶段为发展扩大期,汉末至三国两晋期,在创设期城址基础上加筑城墙和城濠,其外周又扩建了大规模的城墙和城濠,最终形成了一座由内外两重城郭结构的大城市。由于人口增长和便捷的水利交通,促使该城市发展繁荣,成为帝国南边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第三阶段是南朝至隋唐早期,由于安南都护府向河内迁徙等诸多原因,使得前后延续七百年的羸𨻻城进入衰退期。以后这里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城郭依旧存在。
出土文物: 羸𨻻城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地上地下的文化内涵颇为丰富。连续四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了包括陶瓷器、金属器、漆木器及动植物遗体等种类在内的大量遗物,这一万余件文物为我们充分解读交趾郡治,揭示羸𨻻的都市文化特色提供了丰富而难得的珍贵资料。
砖瓦·陶瓷器类: 羸𨻻出土的城砖,墓砖基本相同。主要有长方形砖、楔形砖和菱形砖,其中施釉砖最具特色。砖上装饰的纹饰有格子纹、菱形纹、圆点纹等。还发现越南东山铜鼓纹饰与典型的汉砖纹样同时并存现象。羸𨻻出土瓦当纹样更是丰富多样,既有汉代的云文瓦当,“万岁”文字瓦当,及城内采集的“位至三公”瓦当。还有人面纹瓦当,花叶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瓦当文字纹样与中国汉至六朝隋唐期瓦当造型纹饰基本相同或类似。然而,观察出土瓦当背面留有山形切弧则显示与中国传统的瓦当制作方法不同。由此表明羸𨻻出土瓦当既有继承汉唐造瓦技术的一面,还保持有越南当地独特的瓦当制作技法。而这两种造瓦技法同时并存现象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外,城内发掘出土的大量陶瓷片以汉至六朝隋唐时期的陶瓷器为大宗,从一部分出土陶片中还发现汉代陶器与越南东山文化陶器的造型纹饰特征并存现象。
金属器·冶炼器物: 出土小件金属器有铜镞3,五铢钱4件,铁工具残片等。而在内城北区T1,T3集中检出多量的铜渣,铁渣和坩埚,吹风管等冶炼铸造遗物,说明附近很可能存在铸铜和冶铁作坊。其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首次发现了越南东山铜鼓的陶范残片,2014年第一次发掘调查工作中从T3.tp4小探沟内发现并检出东山铜鼓陶范残片37件,同地层还出土一件4世纪的莲花纹瓦当。2015年第二次发掘期间又在同一探方展开扩方调查,再次发现并大量出土了越南东山文化铜鼓的陶范残片,包括冶炼铸造器物在内出土的大小残片总数多达600余片。表明这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个东山铜鼓的铸造中心。这些铜鼓的陶范残片有外范和内范,其中包括铜鼓口沿、鼓面、鼓身、鼓腰等部位。其中残存纹饰者约80余片,参照铜鼓纹饰的型式编年推定羸𨻻出土东山铜鼓陶范片的制作使用时期大致为1-3世纪。铜鼓为东山文化典型器物,羸𨻻城内检出多量的铜鼓陶范及铸造器物等表明汉文化进入越南北部之后,当地的东山文化并未在红河三角洲地区消亡,而是与汉文化相互融合并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纠正了以往汉文化和东山文化关系认识方面的偏颇之处。
另外,在羸𨻻一期的汉代城濠中出土了漆耳杯、五铢钱以及织物残片等珍贵文物。以及在二期的六朝地层中还发现玻璃珠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经科学鉴定分析结果表明,织物片为汉代优质丝绸,而玻璃珠原产于南印度,经南海贸易而传入的。这些发现都显示羸𨻻城址应是连接东亚和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据点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17:41
目录
概述
简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