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颉,郑国贵族出身,生卒年不详,是郑穆公之曾孙,曾担任郑国的
马师一职。
郑简公二十三年(前543),羽颉看到自己的国家弱小,随时都有被大国楚、晋、秦等吞并的危险,认为只有与强国结盟,才会有生存的可能,便向郑国的当权上卿大夫良霄(字伯有)提出与晋、楚两个邻国结盟的建议。良霄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和另一位卿大夫公孙黑(字子晳)分别出使晋、楚两国。这时,公孙黑发动兵变,良霄被迫逃亡,随后良霄反扑郑国,羽颉作为马师协助良霄,失败,良霄被杀。羽颉怕受到株连,逃亡到晋国。子皮让公孙鉏代替羽颉做了马师。
晋平公封羽颉为上大夫,并将任地封给他作为食邑。鸡泽的会见,郑国的乐成逃亡到楚国,就乘机去到晋国。羽颉借助他,和他相勾结、一起奉事赵文子,提出了进攻郑国的建议。由于有宋国盟誓的缘故,赵文子不同意这项建议。
羽颉的封地在今日的
任县境内,那时就称“任地”。据《水经注》记载,任地为“诸流汇集”之地,素有“南泊”之称。因古代的“任”字与“壬”字相通,“壬”在五行中属“水”,为此这里就称“任地”。在历史上曾有人将羽颉称为“任大夫”,这是有地名而得此称呼。任地原来是河流汇集的地方,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羽颉来到封地后,带领百姓疏通河道,花了两年的时间,治理了洪涝隐患,又筑起了邑城,人们称之为任城。战国末期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赵国后,将任邑改置为任县。追根溯源,任县载入信史的事件,就从羽颉受封于任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