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荟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翟荟,1981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泾县,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81年2月,翟荟出生于安徽省泾县。
1998年,从安徽泾县中学考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
2002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2005年,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杨振宁教授。
2005年—2007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年,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长聘。
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2018年,获得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
2019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
2023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翟荟的研究方向为冷原子物理。其预言的条纹超流相等多项新物态、新现象,被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得主等中国国内外实验组证实,合作开展了国际上第一个自旋—轨道耦合的费米原子等多项重要实验,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翟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
1. 非厄米线性响应。建立了利用耗散测量量子多体关联的“非厄米线性响应理论”,解释了法兰西公学院的实验。
2. 交错时序关联函数。提出并证明了联系交错时序关联函数和纠缠熵动力学的定理。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组合作,实验测量了交错时序关联函数,是国际上最早测量该函数的两个同期实验之一。
3. 拓扑的非平衡效应。提出了利用周期驱动光晶格实现Haldane模型的方案。后续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实验,采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这一拓扑模型。提出了在非平衡动力学过程中测量哈密顿量拓扑的方法,被汉堡大学的实验证实。
4. 标度不变的量子流体。预言了在具有标度不变性的量子流体中,可以存在一种在时间域上有离散标度率的动力学膨胀行为,命名为Efimovian Expansion, 并被华东师范大学实验观测到。发现了具有标度不变性的量子流体力学方程中的一类严格解。
5. 轨道Feshbach共振。预言了碱土金属原子中一类新的Feshbach共振,因其原理利用了碱土金属原子中轨道自由度代替了原来Feshbach共振中自旋自由度的作用,命名为“轨道Feshbach共振”。该共振被慕尼黑和佛罗伦萨两个实验组同时证实。
6. 排斥型极化子。发现了费米原子气体中存在一种排斥型极化子的元激发,被剑桥大学实验观测到。后续佛罗伦萨的实验进一步测量了该元激发的能量,并和该理论做了定量对比,非常吻合。
7. 冷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预言了自旋-轨道耦合的玻色凝聚体中的条纹超流相,被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组证实。和山西大学实验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自旋-轨道耦合的费米原子气体,提出的探测方法被后续斯坦福、佛罗伦萨等实验组沿用。
8. 铁基超导的配对对称性。预言了铁基超导的配对对称性,被后续实验证实。
截至2020年12月,翟荟先后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科学(Science)》1篇,《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4篇,《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2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34篇,《自然评论物理学(Nature Reviews Physics)》综述文章1篇,《物理学进展报告》(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综述文章1篇,Web of Science总引用约7000余次,Google Scholar总引用10000余次。H因子为40(Web of Science)/45(Google Scholar)。18篇论文SCI引用超过100次。
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9月,翟荟的研究组培养了二十多位博士生、博士后。
翟荟所著教材《超冷原子物理(Ultracold Atomic Physics)》2021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翟荟在自旋—轨道耦合的玻色凝聚、轨道Feshbach共振、以及具有标度不变性的流体等方面对冷原子物理方面作出了贡献(For contributions to cold atom physics including spin-orbit coupled BEC, orbital Feshbach resonance, and scale invariant hydrodynamics)。(美国物理学会评)
相比于“冗杂无用”的信息,翟荟更喜欢沉浸在阅读中。(《中国科学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1:3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