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子
四川省广安市境内建筑
翰林院子,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社区小平故里路旁的建筑。
历史沿革
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邓小平先祖清乾隆年间大理寺正卿邓时敏的旧宅,邓时敏为官刚正不阿,出身翰林,官至大理寺卿,为正三品,百官敬畏。乾隆16年,皇帝加封其为通奉大夫,升为从二品。因此,当地人称他“邓翰林”,称他的旧居为“翰林院子”。建筑物建中的檐板、雕花雀替、垂瓜柱、托峰、窗花、门饰等十分精美。柱础类型繁多,雕刻颇具特色。正房对面为气派的朝门,朝门两侧各为三开间房屋。朝门外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雕塑家钱绍武书写的“翰林院子”金匾,朝门门口一对高大石狮蹲立两侧,其规模和布局充分体现了翰林院子当年主人的身份。邓时敏仙逝后,邓氏族人公议把翰林院子辟为学馆,希望为邓氏家族培养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于是办起了牌坊村第一所私塾学校。 1909年,5岁的邓小平在此启蒙读私塾,小平到翰林院子求学之时,拜见的第一位私塾老师是邓俊德,行礼后告知其姓名邓先圣,哪知老先生一听名字,连说不妥。先生认为孔夫子方称“圣人”,小小孩童,怎能称为“先圣”,这是对孔夫子的不尊。于是,老先生便把“邓先圣”改名“邓希贤”。言下之意,希望他成为一个贤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二十多年,后因革命需要才改名邓小平。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两年私塾,他反应灵敏,记忆惊人,凡是老师讲授的知识都能牢记于心,文章翻阅以后,顿然领悟所学。在班上,他乐于助人,时常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功课,还把过年时父亲发的压岁钱周济给其他家境困难的学生买笔买墨,如果有人欺负小同学,他就会第一个站出来打抱不平。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在翰林院子办起了一所村级小学,取名翰林小学。1985年,因普及小学教育的需要,翰林小学迁址到距此1公里外的牌坊新村。 规模与体量:翰林院由朝门、戏楼、厅堂和厢房等组成,占地2219平方米,建筑面积1671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6间。朝门面阔8间36.58米,进深4间5.4米,通高5.12米。正房面阔5间23.12米,进深7间9.22米,通高7.38米。南厢房面阔5间23.52米,进深3间6.09米,通高5.35米。北厢房面阔5间23.52米,进深6间7.02米,通高6.45米。翰林院子现功能分区为私塾文化区、科举文化区、翰林文化区。
所获荣誉
2006年5月,翰林院子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观形态
清代四合院结构,传统川东民宿建筑风格,砖木框架。坐西向东,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是两个四合院相套的大院落。建筑构件中檐板、雕花雀替、垂瓜柱、托峰、窗花、门饰等十分精美、内容繁多,柱础类型多且雕刻亦具特色。
参考资料
翰林院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2 10: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