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甲编序说第一章基本史料历代皇朝多重视史书的撰修,设置史官,专董其事。隋唐两代亦因
前代,从事踵修。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在其初年,皆曾为
前代修史,稍后则专重本朝。隋时所修的
前代史书,据《
隋书·经籍志》所载,为魏彦深的《后魏书》、
牛弘的《
周史》、崔子发的《齐纪》、
王劭的《
齐志》,《隋志》未载
李德林所撰的《齐史》,殆以其子
李百药沿其旧作另撰《北齐书》,可是两《唐书》则于《北齐书》外,均以李德林的《北齐未修书》列于著录之中。
唐初承隋之旧,亦为前朝修史,于是
姚思廉等撰《梁书》和《陈书》,
李百药撰《北齐书》,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
魏徵等撰《隋书》。此五代史皆仅有纪、传而无志,故稍后又别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撰者多人,仍由
魏徵领衔撰修。史志本为别行,自成一书,其后附于《隋书》,实非其旧。当时亦撰有《晋书》,虽亦出于众家之手,以
唐太宗曾经执笔,为
陆机、
王羲之两传撰论,因称全书为御撰。今传世尚有
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亦为唐代初年所撰定。其时
张大素亦撰有《后魏书》、《北齐书》和《
隋书》,惜皆未传世。隋唐两代对于
前代史书犹如此重视,为之补撰,则对于其当朝史事,自当特为保存和撰修,为后世治史者遗留下珍贵的史料,这是值得称道的。
四库全书之一,主要讲唐代翰林内容的古籍。该书为
洪遵编辑家藏
李肇、
元稹、
韦处厚、
韦执谊、
杨钜、
丁居晦等所著有关唐代翰林文献而成。此本上卷为
李肇《翰林志》、
元稹《承旨学士院记》、
韦处厚《翰林学士记》、
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
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
李昉《禁林宴会集》,凡七家。下卷为苏易简《续翰林志》、
苏耆《次续翰林志》、《学士年表》、《翰苑题名》、《翰苑遗事》、凡五种。其《遗事》为遵所续,实止四家。除《年表》、《题名》外,所收不过九家,皆以唐人记载唐事,殊为可贵。
宋洪遵编。遵字景严,鄱阳人,皓之
仲子也。与兄适同中绍兴十二年博学鸿词科,赐进士出身。历官徽猷阁直学士,出知
平江府。孝宗时召除
翰林学士承旨,拜同知枢密院事、江东安抚使、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文安。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后有乾道九年遵??记曰:“翰苑秩清地禁,㳂唐及今为荐绅荣。遵世蒙国恩,父子兄弟接武而进,为千载幸遇。曩尝粹《遗事》一编,朅来建业,以家旧藏李肇、
元稹、
韦处厚、
韦执谊、杨钜、丁居晦洎我宋数公,凡有纪于此者,并刊之木。仍以《国朝年表》、《中兴题名》附。”
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自
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兴后题名》共为一书。”此本上卷为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昉《禁林宴会集》,凡七家。下卷为苏易简《续翰林志》、苏耆《次续翰林志》、《学士年表》、《翰苑题名》、《翰苑遗事》、凡五种。其《遗事》为遵所续,不在其数,实止四家。除《年表》、《题名》外,所收不过九家,与振孙所记不合。考《
宋史·艺文志》载是书本三卷,此本止上下二卷。又《文献通考》所载尚有唐张著《翰林盛事》一卷,宋李宗谔《翰苑杂记》一卷,若合此二家,正足十一家之数。岂原本有之,而今本佚其一卷耶?
这是一部主要讲
唐代翰林内容的古籍。其中还保留了已经失传的唐代翰林文献。《
翰林志》、《翰林学士院旧规》及其他有关的撰述《艺文志·职官类》著录有
李肇《翰林志》和
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不著撰人的《翰林内志》。其中《翰林内志》佚失已久。而《翰林志》和《翰林学士院旧规》为南宋洪迈编入《翰苑群书》中,得以广为流传。洪迈之书中且收入
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韦处厚《翰林学士记》、
元稹《承旨学士院记》、丁居诲《重修承旨学士壁记》,皆以唐人记载唐事,殊为可贵。
翰林院为当时文学之士待诏之所。而当时掌制诏书敕者多为此中的学士。其后选用益重,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更为特殊的,甚至受拜为宰相。这一清华处所,深为当时所重视,故亦得多所记载。
李肇撰《翰林志》时,以监察御史入学士院,身历其境,故所记颇为详赡。其他
韦执谊、
韦处厚、元稹诸人,亦莫不如此。
杨钜为懿宗宰相
杨收之子,昭宗时为翰林学士,从昭宗东迁,寻卒,则其所撰述应为唐人有关翰林
学士院的最后记载。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别号容斋,南宋文学,史学家,江西鄱阳(今江西上饶市鄱阳县)人。父亲
洪皓,建炎间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当朝皇帝都称赞他“虽
苏武,不能过也。“回国后被
秦桧迫害致死。长兄
洪适,金石学家;二兄洪遵,钱币学家;与迈
均工文词,世称“
三洪”。《
宋史》称
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
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