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铰子,
四川省平昌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翻山铰子”舞与“古渝舞”同出一脉,均起源于“公傩戏”,多为祭祀所用。“铰子” 本是巫师跳神驱鬼所使用的法器,后经历史演变,逐渐成为舞蹈表演的一种道具。
翻山铰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咸丰7年,即1857年,之所以称为“翻山铰子”,是因为表演时“铰子”或上下翻飞或左右敲击,或是甩过头顶或是绕过腰膝,形同翻山越岭而得名。
清朝末年,龙岗乡最著名的铰子艺人陈朗全和他的徒弟苏永太、李明亮对铰子进行大胆的改造,才逐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中广泛使用,用来烘托喜庆热闹气氛,变娱鬼为娱人。这时的铰子便完全脱离了它原来的功能,成为了一种“跳喜不跳丧”的民间乡俗。
建国后,翻山铰子的发展,极其突出,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农民们庆祝翻身时,翻山铰子抒发了他们无比强烈的翻身感,曾被称为“翻身铰子”。成为当地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婚嫁时请铰子队来助兴,已成为当地的乡俗,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的说法。
1955年,《翻山铰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川北地区特有的舞种,以其优异的技艺而获奖,大大促进了该舞的发展。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半专业性质的表演队,铰子手的人数也成倍增加。由于各地及队与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使铰子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随着长绳铰动作和高台铰子逐步形成和发展,各地铰子队逐渐出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如平昌县即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队:以谭周发为代表的队,以动作准确、优美见长;以厥清太为代表的队,戴着面具表演,诙谐而风趣;以何树恒为代表的队,舞姿刚健,动作舒展,他的大铰子(直径约20厘米)表演尤为别致。而营山县以谢元照为代表的队,则以大方挺拔而另树一帜。
改革开放以后,“翻山铰子”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从“短绳铰子”发展到技巧较高的“长绳铰子”,而且在“平地铰子”的基础上,又创新出了“平台铰子”与“高台铰子”。基本动作方面,还增添了“跑马射箭”、“苏秦背剑”、“苦竹 盘根”、“白鹤闪翅”、“青蛙晒肚”、“鲤鱼距子”等许多新的套路,使此舞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从单一的击铰,变成唢呐、锣鼓、箫笛等组成合奏,这样一来,音乐的旋律加强了铰子的魅力,使这个民间舞蹈更臻完美。过去吹唢呐的老艺人,都不识乐谱,伴奏铰子时,只有吹师承来的古老曲牌(多是吹“南瓜调”),而古老的曲牌实难在新时代的群众中产生共鸣。年轻一代的唢呐手们(他们大多数也是铰子演员)一般都具有高中或初中文化,识简谱,所以,能适应群众的需要,吹奏一些群众喜闻乐听而又相当熟悉的当代流行歌曲来伴舞(如《十五的月亮》等),给这个舞蹈又增添了不少光彩。
20世纪80年代前,翻山铰子仅流行于乡村嫁娶婚宴上,1980年,翻山铰子首次走出乡间院落,以舞蹈的形式来到县城表演,走向升级发展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地方特色文化达到鼎盛时期,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会表演,并传播到周围的达县、营山县等毗邻县市。
20世纪90年代,平昌县文化部门将翻山铰子舞进一步编排提升,创编了“少儿铰子”“成人铰子”“老年铰子” “广场铰子”“舞台铰子”等多种版本,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台版表演形式,固化了“黄龙缠腰”“二龙抢宝”等40个基本动作,常年在巴中市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和文化活动中表演亮相。
舞蹈特色
基本动作
翻山铰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绳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鹤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扑地莲花”、“跑马射箭”等等。
动律特征
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往复的动律:《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双手执铰,挥动两面铰子翻来覆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度的作用。这种往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对称的动律: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
均衡的节奏:《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舞铰的特色不在互相击打,而在放开铰绳于空中,作出翻铰转铰等动作,技艺性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整个舞蹈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犷,是四川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音乐特点
《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已收集到的约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为三节拍。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一些曲牌大同小异,或仅有个别音符有所改变。伴奏乐队一般由唢呐一至二支,小鼓、小镲、小锣各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只配合唢呐敲击节奏。伴奏和舞蹈基本按中速进行,无明显的快慢变化。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翻山铰子”在川东流传较广,传承时间较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研究巴山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翻山铰子” 融舞蹈、杂技、音乐等为一体,表演动作独特,节奏欢快,技巧性很强,富有音韵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人物
吴华得,男,1967年4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山铰子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平昌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08年,翻山铰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昌县文化部门积极开展翻山铰子传承和保护工作,编印了宣传资料,刻录了光碟,常态化开展翻山铰子进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农村活动,铰子操正式成为平昌县各大校园的课间操。
2016年,平昌县文化部门在金宝新区组织了万人同台演出活动,翻山铰子得到全面推广。
2017年,翻山铰子文化传习基地在西兴镇皇家山4A级风景区建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昌县文化馆获得“翻山铰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翻山铰子项目保护单位平昌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99年12月31日,“翻山铰子”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在四川都江堰举办的“神州世纪游庆典大型文艺演出”。
2003年春节,“翻山铰子”舞应邀参加四川省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荣誉表彰
2005年,平昌翻山铰子参加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比赛,获金奖。
2006年,平昌翻山铰子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浙江举办的全国锣鼓大赛,获铜奖。
2007年,平昌翻山铰子代表四川省参加第十四届广场舞比赛,获群星奖。
2011年,平昌翻山铰子参加全国首届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获“金土地奖”。
2013年,平昌翻山铰子获首届四川广场舞大赛金奖。
2015年,平昌翻山铰子获世界大舞台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金奖。
2017年,平昌翻山铰子在“越舞越好看”首届全民广场舞大赛中,获得冠军。
2022年2月18日,翻山铰子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