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会试是科举考试制度之一。
清朝特定的
翻译科最高一级考试。雍正元年(1723) 定,三年一次,于辰、戌、丑、未年举行,
恩科加试。
初议试三场,嗣定二场为例。乾隆二十二年(1757) 停试,
乾隆四十四年恢复。乾隆五十二年改为五年一次,嘉庆八年(1803) 仍改三年一次,此后相沿不变。考官之设,满洲正副主考各一员,同考官四员;蒙古主考一员, 同考官二员。
道光八年(1828),满、蒙同考官俱裁。满洲试题,首场试四书满字文一篇,《孝经性理》满字论一篇;二场试汉字题翻译一篇;满字题钦命,翻译题主考出。蒙古题目钦命,用满字四书、性理等书内一道为首题,用满字奏事一道为次题,翻译蒙文二篇。中额临时钦定。道光以后,京旗约中二三名,驻防共约中八九名。
嘉庆二十四年定,中式后复试,复试及格者引见。俱赐进士出身,优者以六部主事即用,次者在主事上学习行走,或充咸安宫官学教习等。道光末年又定,
满洲翻译进士复试优等者, 可充任翰林院庶吉士,但员额仅有一二名。蒙古之翻译举人、进士,均分理藩院任用。会试不足六十人者停试,故历届往往因此辍科。翻译既免殿试,会试遂为翻译科最高一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