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滧港
长江口水系(上海市崇明区)
老滧港,长江口水系河道,位于上海市崇明区中部,城区东1公里。从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老滧港闸及城桥镇、港东镇、建设镇、东平镇、永隆镇,至永隆沙南小洪,北接长江北支。长17公里。河口宽20米~73米。
干流概况
老滧港,位于上海市崇明区中部,城区东1公里。从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老滧港闸及城桥镇、建设镇、港西镇、东平镇,至永隆沙南小洪。长17公里(一说16.8 公里 ,一说16.6公里)。其中,老滧港新城段北至瀛洲路,南至涛声路,长2450米,平均面宽49米,河口宽20米~73发,水质常年维持在ii类水标准。
水文特征
老滧港位于崇明岛北部,崇明全岛地面高低差不大,内河取统一水位,闸内正常水位为2.8米;农忙灌溉用水期间,开闸引潮,内河水位升至2.9米左右;台风暴雨时,闸内河沟水位降至2.6米左右。地面高程3.2米的地区,建有排涝泵站,内部正常水位控制在2.6米以下。
崇明全岛每日有昼夜两次潮汐。解放前的最高潮位为5.7米,发生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八月初三。1964~1984年,老滧港口南门站最高潮位为5.80米。最高潮位出现在1981年9月1日(农历八月初四)。1964~1984年,老滧港口南门站最低潮位为-0.28米,最低潮位出现在1969年4月5日(二月十九日)。
涨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3米,最大潮差4.45米,最小潮差0.20米,均出现在1972年。1964~1984年,南门站为2.29~2.54米,最大潮差4.62米,最小潮差0.18米,分别出现在1984年和1972年。
落潮潮差:1964~1984年,南门站为2.32~2.54米,最大潮差4.85米,最小潮差0.02米,分别出现在1984和1969年。
主要支流
北横引河,位于崇明区北部。为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崇新水闸附近,东与庙港、鸽龙港、张网港、东平河相交,东至团旺河北端东旺沙水闸附近,全长52.8公里。始建于1975年长征农场段,后经多次开挖、拓浚、联通,形成新的骨干河道。
南横引河,位于崇明区南部。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崇西水闸,往东与庙港、鸽龙港、老滧港、张网港、东平河、堡镇港、六滧港、奚家港等河道相交,东至团结沙垦区连接团旺河。长80余公里。枯水期水深1.0米~2.1米,可通航100吨以下以下的船舶。主要利用张家港、通济河、施翘河、大通河、横河、八滧港、涨水洪等老河道,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分期分段多次裁弯取直、拓宽浚深、改线延伸,及实地开挖而形成。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民国初,老滧港北口入江,南经南北排衙镇,通过海洪港,和界排港会合,南段名西竖河。解放初,老滧港长4.2公里,河形弯曲,引排不畅。1959年,拓宽浚深从南横引河至界牌港河段4.2公里,河底宽7米,坡比1∶2。1966年和1970年,又先后两次疏浚原河。1979年,按总体规划,改线新开老滧港,从南口至东风农场北转河,长14.17公里。河道标准为南横引河以南河底宽20米,河底标高-0.5米,坡比1∶3;南横引河以北河底宽15米,河底标高0米,坡比1∶2.5。1980年,从东风农场北转河向虹桥垦区延伸,直至与永隆沙交界的小洪,长2.79公里。同年,在南口建老滧港水闸。
河道建筑
老滧港南闸(新闸),是崇明第一座下沉式水闸,利用直立式液压启闭水闸。水闸最高处为10.5米,桥梁最高处为9.5米,桥梁宽8米,可通行机动车,其南北侧各预留了8米宽的扩展位置,并建好扩展桥墩,可以配合鳌山路后期的改造进行相应拓宽。防洪能力方面,外河可以抵抗200年一遇的6.48米高潮位+12级风,除涝标准为20年一遇196.9毫米暴雨量,可在24小时排出。2020年底施工以来,2022年底完工。
潮汐发电
1971年5月后,市有关部门投资30万元,支持本县在堡镇港水闸、新河港水闸、东平河水闸、鸽龙港南闸安装半贯流卧式水轮机,利用潮汐发电。
航道航运
航道
老滧港,起老滧港南口,讫永隆沙,经城桥镇、港东镇、建设镇、东风农场、永隆镇,航道全长16.60 公里。其中市管航道4.10公里,为6级航道。连通崇明城区与江苏省海门市启隆镇,航道枯水期水深0.4米~2.1米。可通行50吨~80吨船舶。
港口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第二节 河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4-08-09
第一节长江水系.上海市志·地理分志(19782010).
(一)港口变迁.崇明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11:57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