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婆
佛陀时代名医
耆婆,梵名Ji^vaka 。又作耆婆伽、只婆、时婆、耆域、时缚迦,译曰固活,能活,是五百罗汉第贰佰玖拾壹尊持大医尊者。耆婆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即塔克西拉)学医,后返王舍城,为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当提婆达多以石头砸伤佛陀时予以治疗,在佛陀感冒风寒时也是由耆婆来诊疗。当阿那律失明时给予治疗,并且切除阿难背上的烂疮。此外,还曾在孕妇死后不久动手术救出腹中的胎儿。还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
人物生平
耆婆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梵Taks!as/ila^ )学医,后返王舍城(梵Ra^jagr!ha ),为频婆娑罗王与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
相传耆婆是古印度毗舍离国宫廷艺妓庵罗女的儿子,《奈女只域因果经》上说耆婆的父亲是频婆娑罗王(瓶沙王)。庵罗女又名庵罗树女、奈女,嫁给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为妃,生子耆婆。《翻译名义集》记载,耆婆出生时就持针筒药囊,他的母亲奈女厌恶他,用白衣包裹他,丢弃在巷中。当时,无畏王乘车看见,问这是什么。有人回答说,这是一个小孩。无畏又问小孩的死活,得知孩子还活着,将他带了回去。找乳母来抚养他,之后将他还给了他的母亲奈女。耆婆长大后成为王舍城的著名医生,他皈依佛教,又医术高明、佛理渊博,以行医劝说众生信奉正法,他的母亲庵罗女在其影响下也信奉佛教。他的母亲庵罗女曾将庵罗树园施与佛祖及其弟子。佛祖及其弟子在园内居住、讲法传道,此处成为佛教初期活动的重要场所。随后,耆婆的父亲频婆娑罗王也皈依佛教。
《四分律》说耆婆的父亲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名叫“无畏”。有说法是,耆婆是一个艺妓的次子。因为王舍城有一个艺妓名叫“婆罗跋提”,被世人看作耆婆的亲生母亲。《四分律》记载,当时王舍城有一个女孩叫作婆罗跋提,端庄无比。瓶沙王的儿子,取名无畏,跟他同居的艺妓后来怀孕了。满月生下一个男孩,相貌端庄,天生就手中抱持针药囊而出,婆罗跋提跟瓶沙王的儿子无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这个男孩。这个男婴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裹丢在路边。次晨,王子无畏正在赶路,途中发现一堆白衣物。停车后命车夫前去调查,原来是被人丢弃的男婴。王子无畏就带孩子回宫,叫奶妈好好扶育他,这个弃婴就是耆婆。后来耆婆平安地长大,有一天无畏问他将来要从事哪一行,他百般思虑的结果,决定去学习医术。
年轻的耆婆,为了学医到处找寻名师,当时得叉尸罗国是印度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据称得叉尸罗国是医学中心,医学教育很发达,耆婆到了得叉尸罗国,拜医术首屈一指的医师“宾迦罗”为师。之后耆婆在他那里学医七年,最后才通过老师的找寻非药草毕业考试。耆婆向师父保证,自己将会成为举世间名的医生。不久就回去。藏文记载,耆婆想学一门技艺,看到一位白发的医生之后,就决定学医。他学了一些基本知识,觉得不够,希望去得叉尸罗国(Taxila),向阿提耶(Atreya)学习开颅术。到那以后,他学了药草知识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甚至在一次开颅手术中,向阿提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得到阿提耶的真传之后,耆婆又去了Vidarbha的Bhadrankara城,学习了《一切声论》(Sarvabhuta-sastra)。此后,他开始了独立行医。而后耆婆成为王舍城著名医生,皈依佛教,医术高明,且佛理渊博,以行医劝说众生信奉正法。
有一次,摩揭陀国瘟疫流行,患者全身生恶疮,当时唯有耆婆能治此病。频婆娑罗王下令,耆婆只能救治国王宫内的人及比丘比丘尼,不得医治其他人。以致很多病人为了得到耆婆的医治,纷纷出家受具足戒。
耆婆在王舍城东北角的庵婆罗园中修建起寺院,请佛祖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寺中居住,并提供日用衣食。有一次,世尊得了一种血液疾病,耆婆用泻剂治好世尊的病。那时他供养佛陀一套高价的袈裟,当佛陀讲说致谢的开示时,耆婆证悟了初果须陀洹。他心想:“我每天应当来侍奉佛陀两、三次,但是竹林精舍离这里太远,我的芒果园比较近,让我在芒果园建造世尊住处。”他建造夜间住处、日间住处、山洞、小屋、亭榭等,以及一座适合世尊居住的香舍,并在芒果园周围建起一道十八码高的围墙。他邀请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接受他饮食及袈裟供养。在倾注供水之后,他献出了此住处。当时,摩揭陀国国王阿阇世王不信佛法,由于他囚禁父母、欺凌弱小邻国,罪恶深重,遍体生疮,痛苦难忍,遍请名医而不能治愈。后延请尊者为其治病。七月十五日夜间,尊者引导王在月光下去见佛祖,得其点化而开悟,遂忏悔前罪,皈依依教,疾病痊愈。并保护佛教的发展,为佛陀的事业作出无量功德。佛教以救大众于苦难为大医,他既能医治人的身病,又医治大众的心疾,可谓医中之大医。
耆婆归依三宝之后,免费为僧众治病,以此功德死后生于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有一天目连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疗,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问耆婆,此时正逢天人各各驾车,驰往园中游乐,谁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连尊者。耆婆见了,也只微一举手,表示招呼,迳自驾车疾驰而去,目连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车子,并且责问他:“见了我,为何不下车敬礼?”他的回答是:“享乐要紧,不由自主。”并说:“我已算是好的,尚能举手为礼,其余天人,都无暇看你!”
个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记载有《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宋史·艺文志》有《耆婆脉经》三卷,《耆婆六十四问》一卷,《耆婆五藏论》一卷。 。
史料记载
或云耆域,或名时缚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坚王之子,善见庶兄,奈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囊,其母恶之,即以白衣裹之,弃于巷中。时,无畏王,乘车遥见,乃问之。有人答曰:此小儿也。又问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养之,后还其母。四分律云:耆婆初诣得叉尸罗国,姓阿提梨,字宾迦罗。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及掘草之具,令其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耆婆如教,即于国内面一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耆婆经云:耆婆童子,于货柴人所,大柴束中,见有一木,光明彻照,名为药王。倚病人身,照见身中一切诸病。——《翻译名义集
《善见律毘婆沙》卷十七:“问曰:耆婆童子何不学余技术?答曰:往昔有佛,名曰莲花。时有一医师,恒供养莲花如来。耆婆见已,心自念言:云何我未来世,得如此医供养如来?作是念已,即于七日供养如来,往至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愿我未来世作大医师供养佛,如今者医师供养佛无异。作是愿已,礼佛而退。耆婆命终,即生天上,天上福尽,下生人间。如是展转乃至释迦出世,宿愿所牵,不学余技,但学医方。问曰:耆婆所(何)以善学医道者?(答曰:)耆婆就医学时,天帝释观见此人医道若成必当供养佛,是故天帝释化入耆婆身中,以教耆婆,于七月中得师法尽。过七月已,帝释所教如是。满七年医道成就,耆婆还国。”
亲属成员
耆婆耆城同为一人,观同本异译经题一云奈女耆域因缘经,一云奈女耆婆可知(二经共为后汉安世高译,但少有具略相违),叙其出姓。前揭之二经以为柰女与萍沙王(频婆沙罗王)之子,毗那耶杂事二十一所载,与此同。
然四分律三十九谓为王舍城倡女婆罗跋提与瓶沙王(频婆沙罗)子无畏王之子,就提叉尸罗之宾迦罗学医云。耆婆生下后便被抛弃,后来到呾叉始罗(Taksasila)学习医术回到王舍城行医,与姐姐王舍城乐伎施利玛相认 。
相关争议
陈寅恪疑《高僧传·耆域传》中所载耆域,实即印度耆婆,而后人附会,以为耆域乃一西域高僧。
人物评价
耆婆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医学简直谈不下去。长期以来,耆婆的大名一直响遍东方社会,人称“医圣”,比起西洋的名医希波克拉底,毫无逊色。(凤凰网 评)
参考资料
耆婆.敦煌壁画主题词表关联数据服务平台.
五百罗汉第三五七尊 庵罗满尊者.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细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21: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