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中幡是北方地区回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相传中幡源自佛教法器的“幡”,为佛门八宝之一,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全长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悦耳动听。
中幡演练的特点是惊险紧张、轻松幽默、刚柔兼备。惊险的动作往往使观众目瞪口呆,幽默的表演又使人捧腹大笑。在农村,常以精彩的中幡表演喜庆丰收。中幡表演最早是在跤场里,基本上凡是耍中幡的都练过摔跤,而摔跤的不一定会耍中幡。摔跤能提高人的四肢活动能力,锻炼筋骨,增强腰部和腿部力量,培养目测力、判断力、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中幡和摔跤都是很需要技巧的运动,要学会借力。演练中要做到快速、稳、准,手眼配合一致。所以练习摔跤是学习耍中幡的基础。
每年的北方年节庙会上,耍中幡都是“走会”的表演活动之一,通常还伴有
划旱船,踩高跷,
舞狮子等。寓于20几个套路中。中幡演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名称,还有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完整套路,如“霸王举鼎”“苏秦背剑”“太公钓鱼”“封侯挂帅”“张飞骗马”等。
现在艺人们表演的所谓中幡,只是幡的一种,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担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园到了冬天还有“担幡滑冰”的表演。幡按大小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硕幡一般比较重也比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这一叫法也就传开了;而小幡则只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场地表演,比如剧场、茶馆等。幡由竹竿制成,竿顶有红罗伞,伞下挂着一面绣字的标旗,一些部位还装上铃铛。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按表演动作的不同艺人们给每一个动作起了一个名称,比如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被称为霸王举顶、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拖住竹竿被称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封侯挂印、老虎撅尾、苏秦背剑、太公钓鱼等80多个动作。 王小辫带出现代中幡对中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属“王小辫”。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
在
民国初期,
河北艺人王小辫来到北京,在一些大型的庙会上表演中幡,后来又收“宝三”宝善林为徒,将一身绝技传与宝三。
中幡这门绝技的发展也由这位宝三开始,由于宝三此前练过
摔跤,可以说是集摔跤、中幡两种绝活于一身。而他所收的徒弟也必须练习摔跤,所以当时出现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现象,这也由此成为一个传统,直到现在,北京耍中幡的都练过摔跤,而摔跤的不一定会耍中幡。
李宝如发展中幡绝活到了1962年左右,宝三传人李宝如开始独立耍中幡,而且增加了表演形式,发展了许多动作。此后,中幡这门绝技表演的越来越多,1978年之后,在北京至少5个团体可以在表演中幡。而到了今天,耍中幡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北京至少已经有14个团体、起码有100人可以表演。而且有的团体更将中幡传到了国外,在美国、法国、韩国都有常驻团体表演中幡。
谈到中幡这么绝技以后的发展,已到古稀之年的
李宝如信心百倍地说,“中幡这门绝技到我这一代正是达到了繁盛时期,而到了现在则更加发展了,从国内外对中幡的欢迎程度来看,中幡这门绝技的寿命应该还会很长,如果发展的好应该会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