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关于“耗散结构”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 个重要新分支,是由
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津(I.Prigogin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 于这一成就,普里戈津获1977年
诺贝尔化学奖。差不多是同一时间,西德物理学家
赫尔曼·哈肯 (H.Haken)提出了从说明研究对象到方法都与耗散结构相似的“
协同学”(Syneraetics),哈肯于 1981年获美国富兰克林研究院迈克尔逊奖。现在
耗散结构理论和
协同学通常被并称为
自组织理论。
简介
当系统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状态时,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经过突变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这里的耗散指的是系统维持这种新型结构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或物质。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在研究
非平衡热力学过程中提出的。因此,他获得了1977年的
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研究的主要是靠近平衡态的问题。按照
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的过程都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的,即从有序到无序。而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生命现象正好与此相反,是向熵减少的方向进行。如单细胞到多细胞,是从无序到有序以致高度有序的。再如,西瓜生长时,土地干得很,水不仅不会从西瓜里渗到泥土里去,反而会从泥土里聚集到西瓜里去; 又如海带和紫菜能把海水里的碘集中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富聚现象。它是直接与平衡态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规律相反。正是这种现象,促进了
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发展,而耗散结构的理论也正是在研究非平衡热力学过程中提出的理论,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耗散结构的出现是系统远离平衡的一种非线性效应,因为在离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线性区域里,不可能发生突变,使系统过渡到新的稳定态而形成耗散结构。生命物质从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以致整个生物界,都是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都是非孤立的,非平衡的,
非线性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熵来维持和发展有序结构,即维持生活和生长,并导致进化。
耗散结构的理论目前基本上还处于客观描述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耗散结构的理论可用于流体、激光等系统,还可用于化学反应中的有序结构,生物进化,核反应过程,生态系统中的人口分布,环境保护乃至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比如,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不断靠外界供给材料 (各种消费资料和建筑材料),并不断把废品排出到外界去,也就是通过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从外界取得能量和负熵 (把熵给予外界),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一旦与外界的交流断绝了,便趋于停滞和死亡,最后变为无序的废墟。
特征及应用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
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一特定值时,液层中自动出现许多六角形小格子,液体从每个格子的中心涌起、从边缘下沉,形成规则的对流。从上往下可以看到贝纳特流形成的蜂窝状贝纳特花纹图案。这种稳定的
有序结构称为
耗散结构。类似的有序结构还出现在流体力学、
化学反应以及激光等
非线性现象中。
耗散结构的特征是:①存在于开放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
物质交换产生
负熵流,使系统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耗散即强调这种交换。对于孤立系统,由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其熵不减少,不可能从无序产生有序结构。②保持
远离平衡态。
贝纳特流中液层上下达到一定温度差的条件就是确保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存在着
非线性相互作用。在
平衡态和
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达到有序。
比利时的普里高津、德国的哈肯、日本的久保-铃木等学派对远离平衡态的
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理论尚属初级阶段,有待于发掘新的概念、规律和数学工具。耗散结构理论已用于研究流体、激光等系统、
核反应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人口分布,环境保护问题,乃至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课题。
发展历程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关于“耗散结构”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是由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津(I.Prigogin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戈津获1977年
诺贝尔化学奖。差不多是同一时间,西德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Haken)提出了从 研究对象到方法都与耗散结构相似的“
协同学”(Syneraetics),哈肯于1981年获美国富兰克林研究院迈克尔逊奖。现在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通常被并称为
自组织 理论。我们首先从几个例子看一下究竟什么是
耗散结构。天空中的云通常是不规则分布的,但有 时蓝天和白云会形成蓝白相间的条纹,叫做天街,这是一种云的空间结构。容器装有液体,上下底分别同不同温度的热源接触,下底温度较上底高,当两板间温差超过一定阈值时,液体内部就 会形成因对流而产生的六角形花纹,这就是著名的
贝纳德效应,它是流体的一种空间结构。在贝洛索夫—一萨波金斯基反应中,当用适当的催化剂和指示剂作丙二酸的
溴酸氧化反应时,反应介质的颜色会在红色和蓝色之间作
周期性变换,这类现象一般称为
化学振荡或
化学钟,是一种时间 结构。在某些条件下这类反应的反应介质还可以出现许多漂亮的花纹·,此即萨波金斯基花纹,它展示的是一种空间结构。在另外一些条件下,萨波金斯基花纹会成
同心圆或螺旋状向外扩散,象波一样在介质中传播,这就是所谓
化学波,这是一种时间一一空间结构。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 它们都属于
耗散结构的
范畴。为了从各不相同的耗散结构实例中找出其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普里戈津学派研究了非平衡
热力学,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物理学中
相变的理论,运用了当代
非线性微分方程以及随机过程的数学知识,揭示出耗散结构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特点
特点一
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都包含有大量的系统基元甚至多层次的组分。
贝纳德效应中的液体包含大量分子。天空中的云包含有由水分子组成的
水蒸气、液滴,水晶和空气,因而是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系统。至于贝洛索夫——萨波金斯基反应,其中不仅含有大量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且有许多
化学成分。不仅如此,在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中,基元间以及不同的组分和层次间还通常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正反馈机制和非线性作用。正反馈可以看作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机制,是“序”产生的重要因素,而非线性可以使系统在
热力学分支失稳的基础 上重新稳定到耗散结构分支上。
特点二
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定同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天空中的云一定会和周围的大气和云进行物质交并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如欲维持贝洛索夫一萨波金斯基反应中的时间、空间,时间——空间结构,则需不断地向进行反应的容器中注入所需的 化学物质,这正是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耗散结构之所以依赖于系统开放,是因为根据
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要随时间增大直至极大值,此时对应最无序的
平衡态,也就是说孤立系统绝对不会出现耗散结构。而开放系统可以使系统从外界引入足够强的负熵流来抵消系统 本身的熵产生而使系统总熵减少或不变,从而使系统进入或维持相对有序的状态。
特点三
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为了简单说明问题,先举一个有关平衡状态的例子。假定暖水瓶是完全隔热的,里边放入温水,盖上瓶塞,其中的水不再受外界任何影响,最后水就进入一种各处温度均匀,没有宏观流动和翻滚且不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叫平衡态,相应的结构称为平衡结构。根据热力学理论,在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出现任何耗散结构的。如果把瓶塞打开,用细棒搅拌瓶中的水,这时系统内发生翻滚流动,脱离平衡态。但若重新盖上瓶塞,经过足够长时间,系统又将不可避免的驰豫到新的平衡态,仍不会有耗散结构。这表明系统虽走出了平衡态,但离开平衡态不够“远”。
特点四
耗散结构总是通过某种突变过程出现的,某种临界值的存在是伴随耗散结构现象的一大特征,如贝纳德对流,激光,
化学振荡均是系统控制参量越过一定阈值时突然出现的。 最后,耗散结构的出现是由于远离平衡的系统内部涨落被放大而诱发的。什么是涨落呢?举个例子,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如果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干扰,就会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达到平衡 态,不难想象,这时容器内各处气体的密度是均匀的。然而由于大量气体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而且相互碰撞,可能某瞬时容器内某处的密度略微偏大,另一瞬时又略微偏小,即密度在其平均值 上下波动。这种现象就叫涨落。如果仅限于讨论处于平衡态气体内部的涨落,意义并不十分大。虽然无规则运动和碰撞的存在将不时产生相对于平衡的偏差。但由于同样的原因这种偏差又不断地平息下去,从而平衡得以维持。在远离平衡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微小的涨落就能不断被放大使系统离开热力学分支而进入新的更有序的耗散结构分支。涨落之所以能发挥这么大的作 用是因为热力学分支的失稳已为这一切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涨落对系统演变所起的是一种触发作用。
总结
以上各点概括起来说,所谓耗散结构就是包含多基元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处于远 离平衡态时在涨落的触发下从无序突变为有序而形成的一种时间,空间或时间——空间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当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广泛注 意。在耗散结构理论创立前,世界被一分为二:其一是物理世界,这个世界是简单的、被动的、僵死的,不变的可逆的和决定论的量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主动的、活跃的、进化的,不可逆和非决定论的质的世界。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和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完全分离的,从而伴随而来的是两种科学,两种文化的对立。而
耗散结构理论则在把两者重新统一起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耗散结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哲学思想,在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简单与复杂,局部与整体,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等诸多哲学
范畴都有其独特的贡献。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应用于研究许多实际现象。
贝纳德效应
要想使系统产生耗散结构,就必须通过外界的物质流 和能量流驱动系统使它远离平衡至一定程度,至少使其越过非平衡的线性区,即进入
非线性区。最明显的例子是贝纳德效应,若上下温差很小,不会出现六角形花纹,表明系统离开平衡态不够远。待温差达到一定程度,即离开平衡态足够远,才发生贝纳德对流。这里强调指出,耗散结构与 平衡结构有本质的区别。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的结构,它的存在和维持不依赖于外界、而耗散结构是个“活”的结构,它只有在非平衡条件下依赖于外界才能形成和维持。由于它内部不断产 熵,就要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一旦这种“代谢”条件被破坏,这个结构就会“窒息而死”。所有自然界的生命现象都必须用第二种结构来解释。
物理和化学反应
上面所谈的“天街、贝纳德效应以及贝洛索夫 ——萨波金斯基反应分别属于物理和化学
范畴,值得提到的是在生命现象中也包含有多层次多组分,例如从种群、个体、器官、组织、细胞以及于生物分子,各层次间以及同一层次的各种组分间 存在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生命系统需要新陈代谢,因而必定是开放系统。再者生命系统必然是远离平衡的。因此生命系统成为
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的对象是十分自然的。这方面目前取得较多 进展的有动物体内释放能量的生化反应糖酵解的时间振荡,还有关于
肿瘤免疫监视的问题以及一些生态学中的问题。
广义
从人类社会也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因此,像都市的形成发展, 城镇交通,航海捕鱼,教育经济问题等社会经济问题也可作为
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的领域。耗散结构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同时拓展,今后的发展也可望顺 着这个路子往下走。因为并非一切远离平衡的复杂性开放系统的行为都可以归纳为耗散结构,所以,作为更高层次的一般研究复杂系统的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世界,其未来充满挑战,也面对机会,可谓任重道远。
由于它内部不断产 熵,就要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一旦这种“代谢”条件被破坏,这个结构就会“窒息而死”。所有自然界的生命现象都必须用第二种结构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