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大神经
耳大神经系颈丛皮支的分支之一
耳大神经:耳大神经系颈丛皮支的分支之一。此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外面行向前上,至耳廓的皮肤,如此神经受损害,则耳廓部皮肤感觉功能可发生障碍。
概述
耳后神经:耳后神经系面神经在颅外的分支之一。耳后神经在靠近茎乳孔处从面神经发出,向后支配枕肌和耳周围肌。
解剖结构
耳大神经起自第2、3颈神经,是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斜越胸锁乳突肌表面,向下颌角方向,穿经颈深筋膜,沿颈外静脉后侧,与其平行上升,表面被颈阔肌复盖,当到达腮腺时,分成前、中、后三部分终末支。前部的分支,经腮腺表面,分布于被复腮腺和咬肌下部的皮肤;中部的分支,分布于耳廓后面;后部的分支,分布于乳突部的皮肤,并同面神经的耳后支和枕小神经的分支结合。
与耳大神经相关的肿瘤及其临床治疗
耳大神经鞘瘤:外耳肿瘤
(一)耵聍腺瘤:外耳道耵聍腺瘤(ceruminomaofexternalauditotycanal)是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的良性肿瘤,其可向邻近组织浸润生长,故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恶性病变;也可恶变为耵聍腺癌和腺样囊性癌。耵聍腺瘤的发生原因有人认为同腺体发育异常有关,是因为耵聍腺的错位和涎腺的迷走所致。
1.诊断要点:
早期并无特殊不适,随着肿瘤不断增大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耳内堵塞感,发痒、听力减退等;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耳溢等。检查见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多见于外耳道前下和底壁。外耳道可有程度不同的狭窄,一般不会完全堵塞,因肿瘤常向深部浸润生长,可引起面瘫。其最后确诊需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
2.治疗:
本病治疗应尽早行手术彻底切除。切除范围应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因其术后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术后应长期随访观察。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曾遇1例在手术彻底切除后8年,患者出现耳闷胀感,患侧头痛,外耳检查未见异常。当时头颅CT未发现病变(因只检查颞骨岩部以上)。由于症状不断加重,来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进一步检查,此时行颞骨CT检查,见颅中窝、颅后窝、颞骨占位性病变,手术见病变侵犯颅中窝、颅后窝硬脑膜及小脑、乙状窦、面神经、颈内动脉管后壁等部位,给手术造成困难。术后病理为耵聍腺癌。
(二)外耳道外生骨疣:
1.多为双耳患病,单发或多发。
2.早期症状不显,骨疣增大阻塞耳道时有传导性听力减退或妨碍耵聍排出。
3.检查外耳道深部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丘状突起,表面光滑,色白,有光泽,触之坚硬,表面皮肤菲薄,易碰破,基底宽,偶有蒂。
(三)外耳道乳头状瘤:
1.症状:
早期无症状;后期有阻塞感、耳痒、听力减退、挖耳时出血,继发感染则有耳痛、耳漏。
2.检查:
常见于外耳道软骨部下壁,单发或多发,广基或有蒂,灰白或棕黄色,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如桑椹状,触之坚实,易出血。
3.病理检查:
肿瘤被覆复层鳞状角化上皮,呈乳头状增生,细胞分化好,有角化,基底层有少数核分裂象,基底膜完整。
(四)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主要位于耳廓和外耳道。
1.症状:
可表现为周期性出血,如肿瘤侵入中耳可引起听力减退和耳鸣。
2.体征:
(1)毛细血管瘤形状扁平,呈紫红色,用玻片压迫时,红色消退,触之局部温度较高。(2)海绵状血管瘤暗红色或紫红色,表面突起不平,呈分叶状,由大小不等的血窦所组成。(3)致密血管瘤较少见,常发生于皮下组织内。
3.诊断:
根据肿瘤的局部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4.治疗:
可采用冷冻、激光、电解法、硬化剂注射法、放射疗法或手术切除等方法。
5.预后:
(1)毛细血管瘤:常随年龄增长而长大,青春期后,趋于静止。
(2)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在1岁以前发展较快,以后有缩小的趋势,常在5岁以后自行消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8 16:21
目录
概述
概述
解剖结构
与耳大神经相关的肿瘤及其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