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铛是古代女子的耳朵上的饰品,相当于今天的耳坠儿和耳钉。耳铛早在原始社会就成为女子的珠宝首饰了,到了汉代耳铛成为时尚的首饰饰品,而且种类多,颜色鲜艳。耳铛也是陪葬品,古代汉墓中多见耳铛。
耳铛堪称古代的
艺术品首饰,而且佛像中塑像也有耳铛配饰,可见耳铛应该是从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
耳珰,原始社会就有了,古代耳铛材质多为玉石、陶、煤精等制品。先秦时期,随着玻璃制作工艺的出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已出现玻璃耳珰的随葬品。进入汉代,将如珠似玉的玻璃用做装饰品比较流行,玻璃耳珰逐渐增多。迄今在陕西、河南、湖南、甘肃、宁夏、云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墓葬中已发现玻璃耳珰二百多件。有关其文字记载也广泛见于汉魏的史籍。
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曰:“穿耳施珠曰珰”,《释名》曰:“穿耳施珠曰珰”,《风俗通》也载:“耳珠曰珰”,《广韵》曰:“珰,耳珠”,似乎可以推断出,耳珰应该是一种珠形而且,从此时描绘女子着耳饰的很多诗词中,也多次提到了珠形的耳饰,如:辛延年《羽林郎》诗有“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杜笃《京师上巳篇》有“窈窕淑女美胜艳,妃戴翡翠珥明珠”;无名氏《陌上桑》有“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