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耳
中医病名
耵耳,中医病名。是指因耵聍阻塞耳道所致的以耳胀闷闭塞或听力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外耳疾病。耵聍俗称耳垢、耳屎,乃耳窍正常分泌物,有保护耳道及粘附灰尘或异物的作用,多可自行排出。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耵聍凝结,阻塞耳道,引起症状者,则成耵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耵聍栓塞。
名词解释
耵耳是指因耵聍阻塞耳道所致的以耳胀闷闭塞或听力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外耳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耵聍栓塞。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耵聍栓塞。
病因病机
一般情况下,耵聍可随进食、说话等活动,自行排出,若因风热湿邪外犯耳窍,与耵聍搏结,集结成块,阻塞外耳道,以致耳窍不通而为病。亦有因耳道狭窄,畸形、瘢痕、肿物、异物或因年老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等影响耵聍排出,而致耵聍堆积,阻塞耳道而为病。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可有耵耳反复发作史,或游泳、洗浴耳窍进水等病史。
2、临床症状:视耵聍大小及阻塞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胀闷闭塞感、耳痛及听力减退;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长期压迫耳道,可致外耳道红肿、疼痛、糜烂等。
3、局部检查:外耳道可见黄褐色或棕黑色块状物堵塞,质地不等,或松软如泥,或坚硬如石,多与外耳道壁紧贴,不易活动。
4、其他: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病证鉴别
外耳道异物:即异物误入耳内引起的疾病,导致耳内有耳鸣、耳痛、瘙痒、听力下降、眩晕、反射性咳嗽等症状。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耵耳系指耳内津液与风热搏结致成耵聍栓塞的病证。宜滴油润耳后取出。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
证治分类
1、器械取出法
对可活动的、部位浅、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较大而坚硬,难以取出者,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入耳内,每日3-5次,浸泡之,2-3日待其软化后,再行取出。也可用无刺激的香油或白酒或其他植物油浸泡耵聍。
2、外耳道冲洗法
耵聍坚硬无法用器械取出者,可先将耵聍软化,然后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
3、吸引法
如遇不能用冲洗法取耵聍的患者,可在软化耵聍后,用吸引器慢慢将耵聍吸出。
其他疗法
若耵聍较大,压迫外耳道,或污水入耳而引起外耳道红肿疼痛、糜烂等症者,可参考“耳疮”进行辨证治疗。
转归预后
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生。若处理耵聍损伤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耳疮。
预防调护
1、发现有耵聍堵塞耳道后,必须到医院由专科医生处理,不要自己盲目挖耳,以免将耵聍推向深部或损伤外耳道及鼓膜。若为少许耵聍,大多可自行排除,不必作特殊处理。
2、有鼓膜穿孔或脓耳病史者,忌用冲洗法。
3、取耵聍时应耐心细致,以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4、戒除挖耳习惯,避免炎症长期刺激耳道,以免导致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障碍。
文献摘要
1、《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五》:“风热搏于经络,则耳中津液结聚,如麸片之状,久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致气窍不通,耵聍为聋。”
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10:05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