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庄大蒜,辽宁省鞍山市
海城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耿庄大蒜的特点是:蒜头肥大,蒜瓣均匀,蒜味辛辣浓烈,蒜汁黏稠,捣碎后长时间不泻汤、不跑味。据专家鉴定“耿庄大蒜”中含有锌、钙、镁三种微量元素,且含量较高,同时富含人体所有的18种氨基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
外在感官
耿庄大蒜紫皮,头大(重者可达60克),瓣大而均(每头4-5瓣),辛辣味浓,汁液粘稠、将其捣碎后与云南独头蒜和山东的杂交白蒜相比较,放置一宿不变色、不泻汤、不跑味,蒜汁滴碗成块。耿庄大蒜皮较厚,质地硬实,耐贮性能强,是其它纯白杂交蒜所不具有的。
内在品质
耿庄大蒜具有独特的理化指标,2008年经过北京谱尼测试中心营养成分指标检测,其中锌、钙等多种微量元素是普通大蒜的1到2倍,甚至像镁这样的微量元素是其它杂交蒜所没有的。同时耿庄大蒜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指标都优于其它品种,且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药用价值
大蒜为百合科植物的鳞茎,其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现代研究表明,大蒜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菌、调节血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等级分类
耿庄大蒜按其品质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并按蒜头最大横径规格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横径≥5厘米;二级:横径≥4厘米;三级:横径≥3厘米。
产地环境
地理位置
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2°37′—122°42′,北伟40°48′—40°59′,海拔平均高度为14.3米,东与海城市南台镇接壤,南和海城市东四管理区搭界,西同海城市望台镇接连,北与海城市东四方台温泉管理区接壤,并以三通河与海城市腾鳌镇为邻。
土壤地貌
耿庄镇属辽河平原组成部分,从地质构造上看,位于下辽河断陷过度带土壤类型为草甸土,以砂壤河淤土、深位中层底河淤黄土和河淤黑土三个土种为主。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为7.5、有机质1.0—2.0、全氮0.07—0.15%、有效磷3—8ppm,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回升慢。耕层、犁底层质地为轻粘土,耕层容量10.3克/立方厘米左右,总孔隙度47—58%。
水文情况
耿庄镇水文地质属河谷平原孔隙水,水资源丰富有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其中地表水资源由河流和自然池塘组成。境内通过的两条最大河流是五道河和三通河,地表水总贮量为129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埋藏深度30—100米,含水层岩性以砂石为主,兼有细砂和中细砂,含水层厚度为15—30米,地下水总贮量为1258万立方米。汛期为6—9月份,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优良,符合各种农作物和蔬菜的栽培要求。
气候情况
耿庄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转换分明。年平均气温10.3℃,最热为七月35℃,最冷为一月零下27.5℃,冬夏温差大,≥0℃的有效积温为3900℃,≥10℃的有效积温为3462℃,无霜期平均为160天,最长为175天,最短为140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作物生长要求;从光资源看,属北方长日照区,年日照数为2663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126729千卡/平方厘米;平均降水量为691.3毫米,8月份最多为190.9毫米,1月最少为6.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767.7毫米;平均湿度为66.0%,8月最大为81.0%,5月份最小为53.0%;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西北风,最大风速每秒17米。适宜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大蒜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历史渊源
耿庄大蒜种植是鞍山地区独有的特色产业,享有“贡蒜之乡”之美誉,种植可追溯到清代,具有300余年的历史,曾经作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
19世纪中叶,大蒜从外地引进,在耿庄镇薛家堡子一带栽培,形成一定规模。到20世纪开始大量栽培。
建国后,这一特产得到迅速推广,仅耿庄和邻镇东四方台两地村庄的种植面积就达3000—3500亩。每年可产大蒜250—300万千克。
1976年,
唐山大地震时正处伏天,海城人民及时送去大蒜,抑制了痢疾传染。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蒜生产得到恢复发展,除耿庄镇、东四方台镇种植外,还有望台镇、南台镇的部分村庄也种植,产量不断增加。
据1987年的海城县志记载:“耿庄大蒜,生产历史悠久,主产地耿庄、薛家铺子一带。耿庄大蒜紫皮,头大(每头重6-8钱,重者可达1两),瓣大而均(每头4-6瓣),味正且浓,捣后一宿不泻汤、不跑味,易储藏,产量高,一般亩产2000斤左右,闻名省内外。春分栽蒜多为1.2尺小垄,株距3寸,复土1-1.5寸,栽后踩实保墒,苗出土后及时中耕,苗期控制水份,抽薹期及时灌水、追肥,7月上旬收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道士穿紫袍,头上长绿草、天仙拱一柱,出地变成宝。牛庄的大葱,耿庄的蒜……”这样的民谣。多年来,每到春分时节,耿庄农民都在自家的房前屋种植大蒜。作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大蒜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后,耿庄大蒜在全镇20个村均有种植,且分布广泛。
2008年,为了扩大规模效益,耿庄镇政府打造“一镇一品”大蒜特色精品农业,将“耿庄大蒜”正式注册了商标,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规划出以丁桥村为主、包括北耿、东耿等村面积总计2万亩的土地,作为大蒜种植示范基地,并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大蒜的规模化种植创造了优越的便利条件。
2011年,海城市规划“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海城将新增大蒜种植面积35万亩,总面积达到40万亩,大蒜产量达40万吨,产值达40亿元。
生产情况
2009年,耿庄大蒜生产面积为2000公顷,年总产量3万吨。大蒜亩产效益可达6千元,总产值1.8亿元。
2016年,耿庄大蒜栽植面积已发展到5000—6000亩,产量500万千克。
产品荣誉
2010年0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耿庄大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耿庄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丁家村、北耿村、薛家村、东耿村、西耿村、张先村等20个村,地域保护范围是耿庄镇南北长16千米,东西宽11千米,面积为1.1万公顷。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耿庄大蒜产于辽河断陷过度带草甸土,耕层厚度≥30厘米,平均土壤pH值为7.5、土壤有机质≥1.0,海拔14.3米,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与非葱蒜类作物轮作(玉米、大豆等)。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耿庄大蒜首选当地品种,精选具有品种特征,肥大圆整,蒜瓣整齐,无病斑,无损伤的蒜头。选择无伤残、无霉烂、无虫蛀、顶芽未受伤的蒜瓣,按大、中、小分级,分别用于播种。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①施肥与整地。在春分大地解冻时及时翻耕整地,并把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均匀散布在地表,要求每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000千克,配施适量化肥(氮肥3千克、磷肥6千克、钾肥6千克)。耕翻耙后起垄,垄宽30厘米,高8厘米,垄间距20厘米。
②浸种与播种:将选好的种蒜用清水浸泡1天,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一小时,捞出沥干水分待播种。播种时间大约在3月15-30日之间,平均温度要稳定在零上3℃—6℃。采取垄作栽培,在栽培垄上开沟,垄深3—4厘米。干播时,先按株距播种,覆土后浇水;湿播时,先在沟中浇水,待水渗下后按株距播种,覆土,株距8厘米—10厘米,行距12厘米—14厘米。亩用种量150千克,亩栽植密度3万株。
③苗期管理:重点是土壤水份,酌情适时灌溉或清沟排渍,幼苗长出2—3片叶时,应及时中耕。
④花芽与鳞芽分化期:重点是清除田间杂草,根据苗情进行肥水管理,预防病虫害。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氮肥2千克—3千克。以后每8天—10天浇一次水。
⑤蒜薹伸长期:重点是促进蒜薹的生长、伸长,酌情、酌量追施抽薹肥。浇水每5天—6天进行一次,每亩追施氮肥3千克—5千克。
⑥蒜头膨大期:蒜薹采收后,每5—6天浇一次水,并配合浇水亩施氮肥2千克—3千克、钾肥2千克—4千克,采收时尽量保护叶片,追施叶面肥,促进后期物质的积累。
⑦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深耕土壤,清洁田园,与非葱蒜类作物轮作2年—3年。有机肥充分腐熟适宜,水肥合理。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每亩用BT乳剂2千克—3千克防治葱蝇幼虫和叶枯病。物理防治:采用1+1+3+0.1的糖+醋+水+90%敌百虫晶体溶液,每亩旋挂3盆—4盆诱杀成虫。化学防治:大蒜叶枯病,发病初期喷洒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10天喷1次,连喷2次—3次;大蒜灰霉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500倍液;大蒜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葱蝇,成虫产卵时,采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
蒜薹采收在5月初,蒜薹离茎2厘米时及时采收;大蒜采收6月末-7月初,植株叶片开始枯黄,顶部有2片—3片绿叶,假茎松软时应及时采收。当上部叶片褪色,假茎不易折断时及时将拔起的蒜头连同假茎捆系成捆,编辫搭凉棚晾晒,至通风避雨处晾贮,避免捂霉。
(5)生产记录要求
农户建立严格的生产记录档案,按农时操作填写田间记录手册,对生产全过程的每一环节如:整地、施肥、定植、除草、用药、灌水、采收等如实记录,镇、村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农户生产记录进行检查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