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聋(拼音:ló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耳、龙声,本义指耳朵听不见或听不清声音,引申指昏聩、糊涂、不明事理。
文字源流
甲骨文中有图A的字形,有的学者释为“聋”字。“聋”本为形声字。甲骨文形体,右边是“龙”字,像一条巨龙,在这里仅作声旁表音;左边是“”,表义,表示与听觉有关。图1是金文的形体,构形与甲骨文相反,左边为“龙”,右边为“耳”。图2是小篆的形体,成为上声下形的形声字了。偏旁“龍”类推简化为“龙”,“聾”据此简化为“聋”。
《说文·耳部》“聋,无闻也。”“无闻”指耳朵听不见声音。《释名·释疾病》:“聋,笼也,如在蒙笼之内,听不察也。”“听不察”指听不清声音,但不是完全听不见。可见耳朵听不见或听不清声音都叫“聋”。
由于听不见声音,不能明白说话人的用意。因此“聋”由听不见引申为“不明事理”,如《左传·宣公十四年》“宋聋。”这是说:宋国不明事理。“聋聩”是比喻“愚昧无知”。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耳部】虚紅切
無聞也。从耳龍聲。
广韵
盧紅切,平東來 ‖ 龍聲東部
聾,耳聾。《左傳》云:“不聽五聲之和曰聾。”《釋名》曰:“聾,籠也,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
康熙字典
唐韵》卢红切。《集韵》《正韵》卢东切,并音笼。《说文》:无闻也。《释名》:笼也。如在蒙笼之内,不可察也。《左传·僖二十六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又《宣十四年》:郑昭宋聋。注:聋,闇也。《礼·王制》:瘖聋跛躃断者。疏:聋谓耳不闻声。
又葱聋,兽名。《山海经》:符禺之山,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鬛。注:葱聋,如羊,黑首赤鬛。
又《韵补》:叶卢黄切,音郎。《易林》:远视无光,不知青黄。黈纩塞耳,使君闇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龙”窄“耳”略宽。“龙”居上居中,第二笔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向横中线;乚(竖弯钩)沿竖中线下行右弯钩出;末笔点在右上角。“耳”,居下居中;首横在横中线;两竖左短右长;末笔长横两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1 10:40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