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珠快书,创始于北京,距今约有二百年的历史,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曲调曲种,渊源于北京满族文学“子弟书”。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旗籍子弟奎松斋先生在子弟书名家高显臣所演唱的“流水板”快书的基础上,借鉴了当时流行的杂牌子曲、评书和戏曲说唱表演艺术,对流水板快书的曲词内容结构、表演形式和唱腔进行改革,使快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因快书中最后的一个曲牌叫“联珠调”,所以又叫“联珠快书”。
表演形式
基本介绍
联珠快书是北京八角鼓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结构由诗篇、诗白、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话白和联珠调七个段落组成。
快书以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豪迈的腔调和洒脱的身段来歌颂英雄侠义、演述金戈铁马的故事。演唱起来讲究干净利落,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使听众听着解气、畅快。
现在常见的快书是由一人演唱,而另一人用三弦伴奏。演唱者应该穿着长衫,只用折扇、手帕和醒木三种简单的道具。有一人扮演剧中各个人物,唱念做打,虚拟动作,变换位置,传神领空。另一种演唱形式是由一人用三弦伴奏,而另有三位演员来演唱,称作“拆唱”,演员分别扮演剧中人物。
价值
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联珠快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诸多深受群众爱戴的大家,但是现如今,这门传统曲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
联珠快书本来就是北京流行的一种独立的曲种(也有人认为快书系由数板岔曲演变来的)。因为快书有突出的刚劲勇武的风格,很受八旗军人、八旗子弟的喜爱,在八旗子弟的票房组织全堂八角鼓的演出时,联珠快书被当做一个品种组织进去,算作全堂八角鼓的一部分。既然算作是全堂八角鼓的一部分,所以说唱联珠快书的演员在参加演出时,要先唱一段八角鼓岔曲,然后才转入说唱联珠快书。
主要结构
联珠快书的结构是:诗篇+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联珠调。诗篇和书注头是开场诗、引子。从春云板才进入正文,曲体上也进入规整的结构。春云板是抒情的唱段,到流水板就节奏加快,字字清楚、感情充沛,再到联珠调就节奏越来越快,酣畅淋漓洒洒如贯珠,将全曲推向高潮。气口充沛的演唱,加上勇武潇洒的表演,使得联珠快书在歌颂、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具有特别的长处和魅力。
从联珠快书的曲体结构和联珠快书作为全堂八角鼓联合演出的一部分本身,就可以作为八角鼓从汉族曲艺吸收营养以求发展借鉴的索引和注释。曲牌联缀,由散板的曲子作为头、尾,中间安排多个曲牌联接成套。这种曲艺形式全国各处都有。京都是百艺辏集,在北京,八角鼓从南词、西曲、甚至从缠令、诸宫调等进行的借鉴吸收,从岔曲发展到牌子曲、单弦的轨迹就可以说明。而最直接的明证,就来自同台共奏的联珠快书。全堂八角鼓虽然还不能算作是独立的曲艺曲种,但这种多种曲艺共生的形态,为曲艺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相互交流借鉴的环境。北京曲艺的总体发展就呈现了这种规律性。当然,八角鼓在北京的发展,也还有另外的一些侧面。岔曲这种词曲比较古朴,伴奏乐器也比较简单。
后来在众多的曲艺品种竞争中,岔曲要在北京立足并求得发展就必须作多方面的努力。所以它除了传统的唱史诗、歌颂古代英雄的唱段以外,也有一些如《骂鸡》、《酒鬼》等幽默诙谐的曲目。满族“下海”的艺人德寿山文化程度较高,为人耿直,以创演“现岔”出名。他可以即兴编唱新词幽默地讽喻时弊,如他的《话佐料》、《昆虫贺喜》等都很受听众欢迎。但因他的“现岔”触怒了军阀,以至被剥夺了演出的权利,后贫困致死。旧社会的统治者压制曲艺的发展,在京城较之外地尤为严重。另外,在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八角鼓也必需寻找新的立足条件才能发展。约在咸丰年间,八角鼓名艺人司瑞轩(外号随缘乐)领班演出。他人缘虽好,但有一次因内部矛盾,到开演了其他的人员却不到场。司瑞轩只得停演向观众致歉。经过一年的自弹自唱的苦练才重新登台,并从此以“一人单弦儿八角鼓”自我标榜进行演出。挫折后的标新立异却大受欢迎。到后来一人单弦儿被商业电台看中,成了电台的热门节目。著名的单弦演员曹宝禄就曾长期在电台播演。广播的覆盖面大、影响大,影响所及,从此“单弦儿”倒成了八角鼓的通称了。
历史发展
联珠快书又名联珠调、联珠串词、快书。形成于清代中叶。最初说唱中长篇书目,后来专唱短段,流行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
联珠快书初兴时,由三个人坐着清唱,分工是:左边的只唱不说;右边的只说不唱,称“傍椅儿”;中间的人担任三弦伴奏,没有表情动作。其后又发展为多由一人演唱,有些曲目可由二至三人拆唱。
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京郊南苑民间艺人高显臣用自创的慢板、快板两种曲调(一说为牌子曲〔数唱〕和〔一串铃〕),自弹自唱中长篇书,书目有《隋唐》、《说唐后传》等。后来转到城里献艺,名噪一时,听众口头赞誉说“真讲气力高显臣的快书”(见子弟书作品《郭栋儿》),称唱联珠快书的为“唱高显臣的”。随后,内城旗籍子弟纷纷学唱,并开始将《秦琼观阵》等摘编成短段演唱。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北京北城的旗籍子弟奎松斋,原名奎龄,擅唱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他精通音律,文化素养较高,通过演出实践对联珠快书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一是创作改编了许多段颂扬古代英雄贤臣的唱词,如《截江夺斗》、《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丰富了演出的曲目;二是将三人坐唱改为一人站唱、一人弹三弦伴奏,亦说亦唱,形式更趋于简便;三是演唱上避免了唱法的千篇一律,每段都有新的唱腔设计;四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动作,铺排故事的场景,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
其时,南城亦有奎佐臣以唱联珠快书享名,时人遂有“北奎(松斋)、南奎(佐臣)
唱词形式
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每个曲目,通常由“诗篇”、“书注(录)头”、“春云板”、“流水板”、“话白”、“联珠调”六部分组成。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唱段中常使用垛子句。“诗篇”系七言八句开场诗,大都是结合故事内容做的评论。“书注头”共有两句,概括地总叙唱段的主题大意,都以“表的是”三个字起唱。下面是词的正文,共分三段,每段一个曲调,称为一落(lào)。〔春云板〕又称“出云板”,寓意曲调平稳缓慢,像春天的云朵在晴空中悠悠飘过。〔流水板〕节奏较〔春云板〕稍快,寓意曲调舒展流畅,像溪水湍湍不息。“话白”即承上启下的夹白,长短不一,有的先韵诵四句七言诗,再说话白,故又称“诗白”。〔联珠调〕从“话白”的末一个字停顿以后起唱,在似说似唱中,节奏更加急促,从□拍变为□拍。唱词中上句垛句较多,听来一气贯通,抑扬顿挫分明,字字清晰入耳,句句明朗响亮,形成洒洒如贯珠的特色。它最适合表现两军对阵将帅交锋以及英雄豪杰剪除匪霸题材的故事。曲调的速度逐渐加快以渲染惊险场景,掀起高潮后,在激越的拖腔中戛然而止。
主要名角
奎松斋有三个唱快书的弟子,他们是曾振庭、广恩普和兼唱单弦的全月如,同时期及以后的联珠快书的名家有奎佐臣、布俊亭、秀翠峰、桂兰友、德俊峰、常旭久、何质臣、金晓珊、葛恒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联珠快书的演员有单弦演员曹宝禄及工人业余曲艺演员张玉林、希世珍等。
传统曲目
《淤泥河》、《安天会》、《蟠桃会》、《青石山》、《铜旗阵》、 《蜈蚣岭》 等,共七十余段。新编曲目有《宋恩珍》、 《李逵探母》 、 《霍元甲打擂》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