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聿(拼音:yù)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手执毛笔的样子,是为笔之初文。聿的本义指书写用的笔,后假借为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
文字溯源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作图1,左部像一支毛笔,有笔杆与笔毛(图A);右部是一只手(又)的象形(图B)。从造字的本意而言,这是执笔写字的形象,是“”的初文。发展到周代,毛笔下部出现一点,这一点又渐变为一横,同时手指与笔杆交叉,战国到小篆都承继了这一结构。战国时,或讹变作图C,但没有进入主流地位。隶变后楷书作聿,主要是笔势变化。
无论是甲骨铜器,还是文献典籍里所见到的聿字,是极少用其“执笔写字”或“写字用的笔”这种含义的。扬雄《太玄·饰》提到“舌聿之利”(舌指讲话,聿指用笔写文章),可说是罕见的例子。聿大都用作语气词,偶而也用作地名(卜辞)。聿被久假不归,本义逐渐湮没,不得不在它上面再加竹头,成为“笔”,以便同假借为语气词的聿相区别。现在所见文献资料中的诸多“笔”字,究其初,应该都是“聿”字。 《说文解字》分析聿字为“从𦘒一声”,虽不符合甲骨文字形,但它保存了对聿、笔二字的正确解释:“聿,所以书也”“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可见笔是后起字,秦以后才见使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聿,秦以后皆作笔”,是合乎事实的。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聿部】余律切(yù)
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①,燕谓之弗。从𦘒一声。凡聿之属皆从聿。
【注释】①不律:“不律”为“笔”之合音。
说文解字注
“所㠯书也”注:以,用也。聿者,所用书之物也。凡言所以者视此。
“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注:一语而声字各异也。《释器》曰:不律谓之笔。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按郭云蜀语与许异。郭注《尔雅》、《方言》皆不偁《说文》。弗同拂拭之拂。
“从𦘒一”注:各本作一声,今正。此从𦘒而象所书之牍也。余律切。十五部。
广韵
馀律切,入术以 ‖聿声物2部(yù)
聿,循也。遂也。述也。《说文》曰:“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馀律切。二十一。
康熙字典
【未集中】【聿部】 聿;部外笔画:0
《唐韵》余律切。《集韵》允律切。《韵会》《正韵》以律切,并音遹。《说文》:所以书之器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又《玉篇》:遂也,述也,循也。《正韵》:惟也。《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传:聿,遂也。《释文》:聿,允橘切,述也。疏:正义曰:聿训述也。述前所以申遂,故聿为遂也。《诗·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传:聿,遂也。疏:从始至末之言。《诗·大雅》: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传:聿,述也。《诗诂》:助语。《左传》注:惟也。
又自也。《诗·大雅》:爰及姜女,聿来胥宇。笺:聿,自也。於是与其𡚱大姜,自来相可居者。
又扬雄《羽猎赋》: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注:聿皇,轻疾貌。
又左思《吴都赋》:陵绝嶛嶕,聿越巉险。注:聿越,豹走貌。
又与曰通。《诗·豳风》: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前汉·食货志》引《诗》作聿。师古注:聿,即曰也。
亦与遹通。《诗·大雅》:遹求厥宁。传:遹与聿同。发语辞。
亦与欥通。《前汉·班固叙传》:欥中和为庶几。师古注:欥、聿,通由也。◎按《说文》聿,所以书之器也。欥,诠词也。徐注:一曰发声。引《诗》欥求厥宁,今文作聿,后世束豪为聿,加竹作笔。而聿字音以律切,专为发语词矣。柳宗元文作聿牍,则唐人尚以此为笔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16:12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