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头体长109-160厘米;肩高50-70厘米;尾长70-120厘米;后足长19-20厘米;颅全长19厘米;体重17-40千克。体银灰色,手和足深灰色,尾颜色更深直到尾尖。腿略微淡灰色,下腹更灰。面部皮肤亮黑色,眼睛是令人惊讶的黄橙色。
形态特征
肖氏乌叶猴头体长109-160厘米;肩高50-70厘米;尾长70-120厘米;后足长19-20厘米;颅全长19厘米;体重17-40千克。体银灰色,手和足深灰色,尾颜色更深直到尾尖。腿略微淡灰色,下腹更灰。面部皮肤亮黑色,眼睛是令人惊讶的黄橙色。狭窄的黑色眉带在两侧末端上翘成“麦穗尖”。同样地,颊须在嘴角两边下弯成“麦穗尖”。幼体橙色。
该种区别于
菲氏乌叶猴的特征在于脸部全为黑色,口唇和眼周缺乏淡白色斑,四肢末端和尾部的大部为乌黑色,
门齿几乎与上下领垂直,上下门齿具深的凹槽,具舌面沟。
栖息环境
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浓密的常绿阔叶季雨林和半常绿森林中。主要是树栖物种,已知分布的海拔高度为600-1200米,在高地很少见到,在低地明显丰富。但在较低的缅甸西北部的亲墩江(Chindwin)流域也没有,生活区域一般从常绿森林到大部分落叶林之间变化。
生活习性
肖氏乌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2-15只不等,在游荡时,通常以一种不规则的队形向前移动,遇惊时向同一方向逃窜。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灵长类动物,在婴儿期沉迷于大量的游戏,成年后,通过发达的声音交流和强烈的触觉手势,在其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包括梳理和面对面的互动拥抱来传递彼此间的信息。
通常由一个成年雄性和几只雌性及它们未成年的幼仔组成。这个单一的系统确保一个优势雄性能够与家族中的所有雌性交配,并必须保护家族中的幼仔。其他孤独的成年雄性(通常是成年后被赶出原来的家族群)和亚成年雄性形成单独的小群。也发现一些多雄性,多雌性群体,当群体移动或停止进食,由其中的雌性控制家族的行进方向,而雄性断后。
肖氏乌叶猴在黎明时醒来,但仍然停留在它们睡眠的树上,直到太阳完全上升。它们可能只是移动到较高的树枝上,沐浴着阳光,然后才会去寻找食物。此物种从树枝的凹陷处饮水,很少下降到地面,特别是年幼时。它们主要在清晨和下午晚些时候进食,并且在黄昏时找到合适的睡眠树,每天会选择不同的树。每个猴子单独睡在树上,而母亲则和她的幼仔睡在一起。
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树叶要求它们有一个专门的消化系统来打破坚韧的纤维。食物包括35种植物的树叶,以及水果、花、种子和树皮。在雨季期间,由于水果丰富,会被更频繁和大量的取食,而在季风之前和之后,在5-10月之间,是开花的高峰期,此时在饮食中花朵占更大的比例。
分布范围
中国西藏东南部,以及沿怒江西侧的云南边境最西到贡山山脉;缅甸北部亲墩江以东。
繁殖方式
繁殖交配期约在9月至1月进行,次年2-4月产仔,妊娠期200天,哺乳期约为4个月。3-4月以前的幼体桔黄色或乳白色,5月龄后开始变淡变灰。幼猴会跟自己的母亲或族群生活,雌性在生育后的第二个月,慢慢脱离自己的孩子,尽管在10或11个月小猴就开始单独觅食,但一岁龄的幼猴仍会继续返回到了自己的母亲的身旁,白天觅食,晚上和母亲一起休息调养。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3-4岁性可成熟。饲养寿命可达20余年。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曾经是
戴帽乌叶猴的
亚种,2001定为独立物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野生种群稀少,在中国分布很局限;估计中国的种群不超过500-600只(2001年)。主要威胁源自该物种被捕获用于食物和传统的“药物”,有时被视为对中国的非法出口。农业和木材开采使栖息地损失和碎片化也是主要威胁之一。 发现该物种的地方——亲墩江(Chindwin)及其相邻平原的大部分区域计划被水力发电厂的大坝淹没。除了通过库区淹没直接丧失栖息地之外,这将导致狩猎的大量增加,因为预计建筑工人将在陆地上生活,而形成的水库将大大增加进入大面积山麓森林的可达性。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管理,猎人无疑会利用这一点。拟议的胡康河谷(Hukaung)老虎保护区内有一片非常大面积的适宜栖息地,但尚不清楚这个区域是否支持形态上典型的动物。如果肖氏乌叶猴不在胡康河谷生存,栖息地丧失对该物种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其生活的区域范围内,缅甸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其他保护区都是高地,900米以下的栖息地严重退化和破碎,这种过程正在进行中。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