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联合出品,
王晓鹰执导,于洋、
江佳奇、
田雨、
王卫国主演的音乐话剧,于2010年6月11日在北京保利国际剧院首演
剧情简介
1849年10月,流亡法国的波兰音乐家肖邦,重病缠身,命在旦夕。弥留之际,这位满怀乡愁的“钢琴诗人”似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为躲避沙皇俄国的铁蹄,为成就天才音乐家的梦想,十九年前,肖邦远走他乡。在艾士勒教授、李斯特、乔治·桑的帮助下,他的音乐才华得到最完美的表达。肖邦的名字、肖邦的音乐震荡了巴黎乃至世界。巴黎沙龙中的“波罗乃兹”成了波兰在世界舞台上的最强音。肖邦悲喜交集地用音乐宣泄着他对祖国和民族的眷爱,也抒发了他那深沉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与著名作家乔治·桑超凡脱俗的爱恋、彼此的理解和欣赏,使他的音乐不断产生质的飞跃,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只有天堂才配拥有”的不朽作品。肖邦辞世后,人们深情地唱起他熟悉和喜爱的波兰民歌,歌声陪伴他的心回到了美丽的波兰。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前期准备
2010年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在纪念他,而中国国家话剧院则选择了用话剧的形式来纪念肖邦。同年5月,《肖邦》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排练场正式投排。中国国家话剧在了解和研究了大量有关肖邦的音乐和故事后,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编剧冯大庆很快写出了剧本初稿,导演王晓鹰特地推迟了另一部戏的排演。于洋、江佳奇等演员为了参加《肖邦》的排演也推掉了影视合同,舞美设计刘科栋几移起稿,最终才将舞台景观创造出来。
音乐方面
《肖邦》中融入了三首完整的肖邦作品,分别是《夜曲》、《玛祖卡舞曲》和《大波兰舞曲》。由于剧中穿插了诸多的肖邦钢琴曲,剧组邀请了中国钢琴演奏者李云迪与波兰青年钢琴演奏者尼寇德姆·乌切奇霍夫斯基轮番出演肖邦弹奏钢琴的部分,李云迪会在舞台上的三架钢琴上轮番演奏肖邦曲目,他演的是后面三场,而尼寇德姆·乌切奇霍夫斯基演奏的是前面的七场。由钢琴演奏者来扮演肖邦,弹奏肖邦的乐曲,是肖邦形象塑造的一个方面。是希望观众不仅能看到肖邦的人生经历,还能听到肖邦的乐曲。
舞蹈方面
《肖邦》中有一场交谊舞,是全剧的标志性场景,会在话剧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配以《玛祖卡舞曲》,表达人们欢庆节日、庆祝战争胜利的愉悦心情,并体现波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
获奖记录
演出信息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肖邦》中的肖邦不再是生活中的肖邦,也不只是作曲家、钢琴家的肖邦,而是话剧中的肖邦。观众乐于接受的正是导演使诗人肖邦及其伟大音乐、伟大钢琴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的戏剧性创造。该剧把高雅与通俗完美结合,着意对人、人性和人的灵魂做深度开掘,其所带来的强烈震撼,昭示着话剧艺术永恒的魅力,也给观众理解戏剧和文学带来了启迪(《文艺报》评)。
《肖邦》除了于洋扮演的肖邦外,“钢琴肖邦”这一形象的介入将剧本结构变得丰富,整个舞台顿时变得立体起来。剧中的精彩演奏由李云迪与尼寇德姆·乌切奇霍夫斯来完成,他们的三段独立演奏,立体地演绎了肖邦被巴黎上层社会欣赏、与乔治·桑在马略卡岛的浪漫时光,以及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了波兰的命运巡演的三个关键点。肖邦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正如同肖邦的三个不同人性侧面:音乐、国家、感情,令人为之惊叹,为之神迷,为之悲歌(《光明日报》评)。
负面评价
《肖邦》局限于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衍生下的创作和命运,从剧本的角度来看,只是简单的采用顺叙的方式讲述了肖邦从离开波兰到死亡的一生。只要了解肖邦的生平,从而提纲挈领摘出框架,戏就成了。但似乎并没有看出,编剧的心思和功力是如何体现的(新浪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