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下坠临床多见,或单一出现,或与其它症状相伴出现。患有肛门下坠此种症状的疾病,轻者影响健康,重者引起生命危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病因及常见疾病
肛门下坠在肛肠科疾病中是常见症状,如内痔、肛隐窝炎、
肛裂、脱肛、息肉痔、锁肛痔等。
内痔:Ⅱ~Ⅳ度内痔伴静脉曲张型外痔的患者排便时,有肿物脱出于肛门外,使肛门部血液回流受阻,痔静脉淤血扩张。此时大便虽已解完,但由于痔静脉过度扩张刺激肛门,仍有下坠感和排便未尽感,此时患者为使粪便尽快排净,增大腹压用力排便,致使痔静脉扩张更加严重,内痔脱出,外痔肿胀更为明显,坠胀感越发严重,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随着内痔脱出及静脉曲张性外痔的日益严重,坠胀、排便未尽感也就更加明显。因此,痔疮患者要尽量缩短排便时间,不过度用力排便,以减轻大便时越蹲越下坠和排便不干净的感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并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或大便变形,则应高度怀疑有肛门直肠肿瘤发生的可能,应认真检查,及时治疗。
肛隐窝炎:肛隐窝炎是肛窦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肛门疼痛、掻痒,溢出黏液或血水等异常分泌物。肛隐窝炎是继发肛周疾病的祸根。
肛裂:肛裂的病因现如今仍不清楚。通常认为便秘或腹泻引起的肛管损伤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他的危险因素有克罗恩病、肛管手术瘢痕和分娩创伤。结核、
梅毒、
HIV和
疱疹等感染原因少见。最近认为,局部缺血是肛裂的重要原因。尸体解剖证实,肛管后正中线的血运最差。而肛管静息压升高可以通过压迫血管进一步减少肛管黏膜血流,引起缺血性溃疡或肛裂。Doppler血流超声也证实大多数病例后正中线处肛管黏膜的血流减少,肛裂患者尤为明显。这表明肛裂可能是一种缺血性溃疡。
脱肛: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仅有黏膜脱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脱垂,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者称为完全性脱垂。本病多与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经常便秘、腹泻等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有关。
息肉痔:直肠内的赘生物。是一种直肠良性肿瘤,分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症见便血、腹痛、黏液便或便后肛内有物脱出等。
锁肛痔:肛门狭窄犹如锁住肛门一样的病证。症见排便习惯改变、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肛管直肠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貂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1、2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3、4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豁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5.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痔的鉴别诊断
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息肉、直肠彩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瘩、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有肛门下坠,便意频频不间断,要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如诊治不及时,可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肛门下坠属于实证者很多,如II、III期内痔,肛门狭窄,肛周炎等。这些病例肛门下坠时间短,不连续,便时或腹压增大时下坠,时好转可不下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