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证
中医病症名
肝胃不和证,中医病证名。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病因
情志不畅,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
病机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则表现为胁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甚则损伤脉络,而见呕血黑便。
辨证要点
胸胁胃脘胀满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疏肝和胃。
常用中药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常见病证
肝胃不和型 胃痛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
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针灸泻法: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
肝胃不和型 痞满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常用方剂:越鞠丸。
常用中药: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
针灸泻法:足三里、中脘、太冲、内关。
肝胃不和型 呕吐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常用方剂: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常用中药: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针灸疗法:足三里、中脘、内关。
肝胃不和型 呃逆
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常用方剂:五磨饮子。
常用中药: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天台乌药。
针灸泻法:双内关、中脘、足三里。
常用腧穴
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等。
预防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7 23:50
目录
概述
病因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常用中药
常见病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