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根据病变脏腑不同,其证候类型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机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气不利,故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寡欢,善太息;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气血失和,冲任失调,故见乳房作胀或痛,痛经,月经不调;若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搏结于咽喉,可见咽部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气搏结于颈部,则为瘿瘤;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肝络瘀阻,日久可形成肿块结于胁下;苔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临床表现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密切。
治法
疏肝解郁。
常用中药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炙甘草。
常用腧穴
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常见证型
肝郁气滞型胃痛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善太息,不思饮食,寐差,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曲泉、膻中、期门。
肝郁气滞型痞满
临床表现:脘腹痞塞胀闷不舒,连及两胁,嗳气则舒,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脾。
方剂: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汤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肝郁气滞型呃逆
临床表现: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脘闷食少,舌苔薄腻,弦而滑。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方剂:旋覆代赭汤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中脘。
肝郁气滞型腹痛
临床表现: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痛无定处,攻撑走窜,常引发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则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肝郁气滞型便秘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伴见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欲不振,肠鸣矢气,便后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方剂:六磨汤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肝郁气滞型胁痛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痛无定处,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息,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肝郁气滞型积聚
临床表现:腹中气聚,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肋胀闷不舒,多因情志而引起。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剂:木香顺气散加减。
肝郁气滞型郁病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腹胀闷不舒,不思饮食,善太息,或大便不调,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肝郁气滞型瘿病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感觉肿胀,胸闷,善太息,或胁肋窜痛,病情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消瘿。
方剂:郁丸加减。
针灸泻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