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源性感染
大面积烧伤后1~2h即可出现肠道黏膜萎缩、屏障损害、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移
肠源性感染是大面积烧伤后1~2h即可出现肠道黏膜萎缩、屏障损害,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细菌进入门静脉系统,血行播散,引起肠源性感染。肠源性感染可以在伤后很早发生,刚出现感染症状时创面、肺、静脉和泌尿道等均无明显感染征象。其预防方法是烧伤后尽早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早期少量进食或停留小肠导管鼻饲以减轻肠道屏障的破坏,减少肠道细菌的移位。肠源性感染发生后应立即应用广谱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注意能量与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注意补给促进胃肠黏膜修复的药物。头孢他啶有良好的防治肠源性感染的作用。
简介
肠源性感染(gut derived infection)
表现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所”和“内毒素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蔽功能。在严重创伤等危重的病人,肠粘膜屏蔽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的全身性感染。
正常情况下,肠粘膜上皮是主要的局部防御屏障,防止肠腔内所含的细菌和内毒素进入全身循环,但在某些情况下肠内细菌和内毒素可从肠内逸出,进入肠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结,继而进入门静脉系统和体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这种肠内细菌侵入肠外组织的过程称为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许多死于脓毒症和MOF 的病人血中可培养出肠道细菌,而临床和尸检均未发现感染病灶,遂令人设想这些感染源于肠道,称为肠源型感染。有大量临床资料显示,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和大手术等危重外科病人常因肠屏障功能衰竭而引发全身性感染或内毒素血症,导致MODS 发生。因此在80 年代后期就有人提出,在MOF 的发生中,肠是“中心器官”或“始动器官”。在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中,肝脏枯否细胞活性起着关键作用。由门静脉血带来的细菌和内毒素入肝后由枯否细胞清除,枯否细胞活性受损将不能阻止肠道来的细菌和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细菌和内毒素停留在门静脉系统血中促使枯否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加重全身性炎症反应。因此细菌移位标志着肠屏障功能损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4 16:42
目录
概述
简介
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