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直肌是大腿前面中部较浅的一块肌肉。它起自大腿根部外侧、髂骨前下方的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下方包绕膝前方的髌骨以后,借髌韧带止于胫骨上端前面的胫骨粗隆。有伸膝关节及屈大腿的作用。
解剖结构
股直肌是双羽状肌,属于
股四头肌一部分,位于股前部正中,以直头与反折头分别起于骼前下棘和骼臼上缘。两头以锐角连结扩大成肌腹,继之缩为窄而厚的腱,与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联合形成一总腱,附着于髌骨上缘和侧缘,向下延续为
髌韧带,止于
胫骨粗隆。股直肌的主要营养血管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股直肌支,血管沿股直肌内侧缘下行,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8cm处,与股神经分支一起由深面进入该肌中上1/3处,肌外血管蒂长约4cm。以该血管神经为蒂形成的
股直肌肌皮瓣,其旋转弧可达
大转子部、会阴、对侧耻骨和脐部。由于股直肌尚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来的营养血管,入肌点较高,若以此为旋转轴,可增加皮瓣的旋转弧达同侧肋缘处。
(图册“股直肌的解剖结构”参考资料:)
解剖例证
1、肌肉的动脉供应及肌肉内动脉分布
Ⅰ型:仅接受单支动脉供应(不计供应该肌肉起止点的几条细小分支),该动脉外径1.5~2.5mm,起自旋股外斜动脉降支,进入肌肉前,常分为2支。上支穿入肌肉深面进入肌肉,在肌内分成1条小升支和一条较大的降支供应肌肉近1/4部分。下支从肌肉内侧缘进入肌内后分成2干垂直向下走行,一干沿肌肉内缘下行,另一干走行在肌肉内肌腱深面,供应肌肉的远3/4部分。
Ⅱ型:接受1支优势血管和1~2支次要血管。其中优势动脉蒂外径1.5~2.5mm,起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于肌肉内侧缘上中1/3交界处进入肌肉。在肌内的优势动脉分为2干,供应肌肉远2/3部分。肌肉近1/3部分接收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或横支的次要动脉。优势动脉和次要动脉之间缺乏血管吻合。
Ⅲ型:接受2支优势血管。近侧优势动脉(外径1.5~2.5mm)起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或横支,该动脉筋膜深面,发出升支和降支,供应上外侧1/2肌肉。远侧优势动脉(外径1.5~2.5mm)起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肌肉内向下外走行,供应下1/2肌肉。两支动脉之间无血管交通。
此外,所有股直肌也接受来自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的1~2支细小动脉支(外径0.3~0.6mm),这些血管直接起自股动脉,供应股直肌下部。
支配股直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后束。其平均长度(15±0.6)mm,平均外径(1.8±0.4)mm。该神经支进入肌肉前分成2支,分别有血管伴行形成神经血管束。其中1支与上部血管蒂伴行进入肌肉深面,另1支与优势血管蒂伴行进入肌肉内侧缘。此神经支走行于血管束前方,在进入肌肉后或进入肌肉前分成2支。
3.临近肌腱组织
①肌肉外部肌腱组织
股直肌呈梭形,其浅部肌纤维呈双羽状排列,而深部肌纤维为纵向平行肌肉长轴。股直肌的直头起自髂前上棘并构成肌肉前上方的浅腱,浅腱的远侧的肌纤维为双羽状排列。肌肉的深面远端2/3可见宽厚的腱性组织。
②肌肉内肌腱组织
肌肉内的肌腱起源于股直肌的反折头,该腱沿直头深面向下延伸。最初肌肉内肌腱位于肌肉内缘,随后,该腱旋转90°,垂直于肌肉表面并逐渐移到肌腹的中央。在肌肉横断面上,该腱在肌腹中靠近肌肉内浅面,并向下几乎贯穿肌肉的全长。肌肉浅部双羽状肌纤维均起于此腱。
相关疾病与治疗
股直肌综合征
1.病因
由于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容易遭受碰撞和打击;弹跳、踢空、起跑和跑步时跪地跌倒,以及蹲举杠铃等,使大腿肌肉猛烈收缩和过度牵拉,也容易使股直肌发生劳损,损伤主要发生在该肌上端的骨附丽区(髂前下棘部位)。负重上下坡、负重起立及频繁地做伸屈股膝的活动,如踩水车、长途骑自行车、经常徒步登梯上高层建筑及登山、长跑等,也易发生股直肌的劳损性病变。
2.症状
股前上方酸痛不适,可传射至膝盖上方。病人伸膝、抬腿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屈膝下蹲时也可使髋前、股前上方疼痛加重。
3.检查
在大腿根部外侧髂前下棘的下方一横指处,做深层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在病人做伸膝动作并给予一定的阻力时,则会在该处出现疼痛。此为伸膝抗阻试验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治疗
(1)发病初期要适当休息,减少屈髋、伸膝活动,以利股直肌病变的恢复。慢性病病人要注意锻炼下肢的屈伸活动,以防肌肉萎缩和粘连形成,从而影响髋、膝关节的活动功能。
(2)针刺疗法:在髂前下棘下方一横指处垂直进针,针尖抵达骨性组织后留针20min。治疗后,病人疼痛症状大多减轻或消失。若在留针过程中针尾部置艾绒或艾条燃烧,效果会更好。
(3)病变部位自我手法治疗:如所示,病人仰卧位,患侧手的拇指置于髂前下棘下方一横指处的压痛点上,另四指置于髋后方,拇指深压的同时向外推移病变组织并继续按压,维持此移位达20~30s,然后放松。每间隔10s左右重复上述手法。3~5遍后,从上至下,沿股直肌的走行方向轻轻提捏股前方的组织3~5遍,使之放松。如此为1次治疗。每日1~2次,直至疼痛消失。
(4)局部中频治疗也可收到一定效果。
(5)压痛点部位采用常规配伍的合剂5ml局部注射常可收到明显效果。每5d注射1次。
(6)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人,可行软组织松解术,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