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
汉语词语
有多重意思,主要指土地含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可表动词也可做形容词。
土壤构建模式发展历程
耕作措施的发展受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不同耕作措施形成的耕层构造不同, 影响耕层水、气、热等土壤生态因素。
耕作措施在作业动力、作业机具、作业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50年代初主要采用传统轮作制, 耕作机具的动力基本为畜力, 耕种方式主要有扣种、穰种、挤种等。50年代中后期, 随着大型动力的发展, 机翻地、机播地和机械起垄等作业开始兴起, 耕作模式有平作, 平作后起垄, 翻、扣、穰种相结合等。60年代, 机翻、机播、苗眼镇压、中耕起垄等新型耕作制度逐渐得到推广应用。70—80年代采用的耕作制度主要是机械化轮翻制, 作业模式有机械深耕、轮翻、平播后重镇压、起垄 (或原垄) 除茬后机播等;80年代中后期, 推广应用的耕作制度主要有少耕、留茬少耕、机械化原垄耙茬播耕、条带深松耕、旋耕除茬播种、垄作留茬深松耕、地膜覆盖耕作栽培等;90年代兴起的耕作制度有轮耕法灭茬、垄上播种等。
近年来, 受土地分散经营的影响, 大型动力及机具在生产上的应用急剧下降, 机械化深翻、深松作业的面积越来越少, 小四轮灭茬起垄后垄上播种及小型动力浅旋耕后平播等方式占主导地位。小型动力机具的长期使用, 导致耕作层浅, 加上机械压实使土壤表层容重增加, 造成土壤板结、耕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土壤失墒严重, 进而使土壤肥力下降。根据不同耕层构造的生态效应特点, 深入研究满足作物生态需求的耕层构建模式, 对重建土壤肥沃耕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肥沃措施
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
1、具不良性状的土壤,不但土壤养分含量低,养分不平衡,而且土壤水、气、热状况也不协调,土壤生物状况也差。要给农作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可选用轻质、肥沃的耕层土壤,再掺入约为土重1/3~1/2的腐熟的鸡粪、猪粪或牛粪,充分混匀,配成营养土做回填土。这样,土壤养分变得丰富,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好,土壤生物特别是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利于农作物成活和生长发育。对于盐渍土、这样的土壤还有隔盐和缓冲盐碱危害的作用。
2、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养分全面,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于土壤供肥、保肥、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生物等是至关重要的。据研究,丰产果园土壤的诸多优良特性,均与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切相关。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土壤,克服土壤缺肥、盐渍、理化性状差等的有效途径之一。
3、平衡施肥:针对不良土壤存在的缺肥、供肥能力差、养分不平衡、盐渍等特点,结合果树的吸肥规律,均衡地施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可有效地培肥土壤,节约肥料,减轻危害,并能提高果品质量。
4、间作绿肥:绿肥作物产量高,肥效好,不但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做饲料,过腹还田。绿肥易于栽培,成本低,是一种优质肥源。间作绿肥是培肥和充分利用土壤的有效措施。苕子、草木樨、苜蓿、绿豆等绿肥作物都适合果园间作。
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模式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 其中肥沃土壤是保证农业丰产的重要条件。耕层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人们对耕地进行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 造成土壤存在以下问题:有效耕层变浅, 犁底层加厚、坚实;耕层有效土壤数量明显减少;黑土层变薄, 有机质含量降低, 供肥供水能力减弱。耕层变浅后, 土壤存在“浅、实、少”的问题, 限制了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严重影响作物高效吸收水分、养分, 使其抗倒伏能力下降, 进而制约粮食高产、稳产。
良好的耕层构造应具备以下能力:土壤容重保持、调节能力, 协调并使土壤具有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能促进耕层中的矿质化作用, 加速养分释放, 为作物根系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耕层内腐殖化, 保存和积累有机质, 培肥土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19
目录
概述
土壤构建模式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