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叶
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的结构单位
每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小叶间有结缔组织分隔。大小不等,在肺表面者为锥体形,尖端朝向肺门,锥底多朝向肺表面,不达肺表面的呈不规则形。从肺表面观,直径为0.5~2cm。从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的导管部,其余为肺的呼吸部。
一、肺气肿
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按其发病原因将肺气肿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老年性肺气肿,由于老年肺组织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所引起;②代偿性肺气肿,由于部分肺组织失去呼吸功能(如肺萎缩不张,或肺叶切除术后,或胸廓畸形),致使健康的肺组织代偿性膨胀而发生;①及②都不属于病理性的;③灶性肺气肿,由于吸入的粉尘,特别是煤尘着于呼吸性细支气管壁而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致使管腔扩大而产生的肺气肿;④旁间隔性肺气肿,由于肺小叶间隔纤维组织附近的肺泡过度扩张充气或破裂融合,形成肺气肿泡,其破裂后可引起自发性气胸;⑤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肺气肿:由于遗传因素,如先天性血清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不能防止肺组织遭受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蛋白溶解酶破坏,而诱发的肺气肿;⑥阻塞性肺气肿,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临床上常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从广义上讲,肺气肿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阻塞性肺气肿,二为非阻塞性肺气肿。此处重点概述阻塞性肺气肿,它分为气肿型亦称红喘型(PP型)、支气管炎型亦称紫肿型(BB型)及混合(X型)。BB型支气管炎症状严重,肺气肿病变较轻,PP型肺气肿病变严重,支气管炎症状轻。
二、肺段及次级肺小叶
肺段及次级肺小叶(pulmonary segments and secondary pulmonary lobules):
肺段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肺组织构成的圆锥形结构,尖端指向肺门,底位于肺表面,各肺段均有其一定的位置,相邻肺段间以薄层结缔组织相隔,借助段支气管及肺段间肺静脉的走行可大致区分肺段。
次级肺小叶简称肺小叶,每一个肺小叶含3~5支终末细支气管,这些细支气管及其远端的支气管肺泡结构称为呼吸小叶即腺泡,大小为7~8mm。每一支终末细支气管又分出1、2、3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次级肺小叶和腺泡是肺野CT能见到的最小单位。肺小叶与肺段的结构相似,中心为终末细支气管及其伴随小动脉,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及其内走行的小静脉、淋巴管。肺小叶大小1~2.5cm,呈多角形结构,一般有五个角,垂直走行的细支气管和伴行动脉在HRCT图像上表现为小叶中心的点状结构,距小叶间隔1cm左右;斜行的细支气管和伴行动脉则表现为分叉状结构,但不会达到小叶间隔,这些结构之间肺实质呈不均匀点状。解剖上只有在胸膜的附近3~4cm区域内才能看见发育完好的肺小叶,在肺门附近几乎看不到完整的小叶结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7 11:32
目录
概述
一、肺气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