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肾单位的起始端,膨大如球形,直径150~250μm,面积0.1010~0.4670mm2,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有两个极:即血管极和尿极。血管极有血液流入的入球小动脉以及引流出血液的出球小动脉。通常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管径粗。入球小动脉穿入肾小囊内分为4~5支,每支形成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间有少量基质作为系膜,内有少数系膜细胞,共同组成血管小叶。相对一端为与肾小管相连接处称尿极。
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球状血管网,有滤过功能,能把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过滤出来。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入球小动脉粗而直,出球小动脉细而弯曲,这样就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压力差,使
肾小球内压力很高,这样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功能。
如果肾小球出现问题,就可能把红血球、大分子蛋白质漏出来,形成血尿和蛋白尿。包在肾小球外面的一个漏斗形的囊即肾小囊。肾小囊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着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壁相接。两层之间形成了肾小囊腔,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肾小囊的作用是生成原尿,送入肾小管。
从
胚胎学上解释,肾柱为肾叶融合发育而来。超声显示肾皮质、髓质均为低回声,而髓质回声更低于皮质,集合系统表现为高向声区,边界毛糙,被肾实质所包围。肥大肾柱伸入肾髓质、肾窦,使肾窦回声出现低回声区,很容易与肾脏占位性病变相混淆。就诊者常因健康查体时普查发现一次而进一步确诊。
有学者对
B超曾疑为肾脏占位性病变,后经CT或尸检证实为肥大肾柱的病例中提出诊断肾柱肥大的5条标准:(1)肾窦回声一侧出现凹陷。(2)肥大肾柱的回声接近肾皮质回声。(3)肥大肾柱无球体感。连续多切面探查,肥大肾柱无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总有一个切面与周围肾皮质相连。(4)肾柱肥大回声很容易与肾窦回声区分。肥大肾柱为低回声,肾窦为高回声,故回声上容易区分,而且肥大肾柱与肾窦交界处轮廓清楚,没有边缘模糊的现象,只是肾窦回声受挤压出现凹陷。(5)肥大肾柱直径<3cm。本组最大测量为25cm。利用B超诊断肾柱肥大时,应注意到与肾囊肿、肾肿瘤相鉴别,肾囊肿为无回声,有囊性回声的特征,而肥大肾柱呈低回声,与相邻肾皮质呈等回声,且两者相延续,局部血流信号走形自然。
肾脏肿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可肥大肾柱相区分:肾脏肿瘤有明显的立体感,回声与肾皮质回声截然不同,内回声可不均质,而且局部肾窦回声受压,可引起局限性肾积水。而肥大肾柱突出特征是肾脏轮廓无改变,肾柱回声均匀,无立体感,血流信号走形自然。虽然超声多普勒对于肿瘤滋养血管的显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标明恶性肿瘤的存在,但只有70%的恶性肿瘤可显示肿瘤血管,7%良性占位亦有此现象。直径小于3cm又无血管的肿瘤,仅凭血流两者很难鉴别。如果其回声与肾脏皮质相同,血管走形自然,肥大肾柱的可能性大。
肥大肾柱不仅在许多超声检查中易被误认为占位性病变,即使静脉肾盂造影、CT有时仍可能误认为肥大肾柱为肾占位性病变,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提供确凿证据,但此检查方法属于创伤性检查,不能成为肥大肾柱的首选方法。而B超声像图上能提供明确的诊断标准,而且方便、灵活、无创伤、费用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