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放射治疗,应用放射线或粒子技术治疗肿瘤的方法。
用途
放射线虽然可以治疗良性疾病,但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它与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组成医治肿瘤的三大手段。各种手段均有其不同的适应证及限制,各种不同的肿瘤以及同一种肿瘤在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手段来治疗,约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在其病程某一阶段接受过放射治疗。
沿革
1895年W.K.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即开始应用放射线治疗恶性肿瘤。肿瘤放射治疗的目的可分为根治治疗及姑息治疗。前者是彻底地根除肿瘤。姑息治疗用于不能根治的病人,目的是延长寿命及减轻痛苦。放射治疗运用于许多系统的肿瘤。如呼吸、消化、中枢神经、泌尿生殖系统等。子宫颈癌、鼻咽癌、早期喉癌等是以放射治疗为主。头颈部肿瘤多与手术进行综合治疗。恶性淋巴瘤,肺小细胞未分化癌则与药物综合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或区域治疗,反应较小(尤其是姑息性治疗),故很少有绝对禁忌证。恶病质,肿瘤所在器官有穿孔或合并大量积液(如肺癌合并大量胸水)则为禁忌。
分类
放射治疗可按照射方法分为两类:远距离治疗,又称外照射(通过身体皮肤照射肿瘤);近距离治疗。远距离治疗发展很快。20世纪40年代以深部X射线治疗机为主,50~60年代以钴−60远距离治疗机为主,70年代则以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主。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当前放射治疗的常用设备。一般来说,它可以产生两种射线:电子束及高能X射线。高能X射线与钴−60γ射线一样同属高能射线,它的生物效应与深部X射线、电子束相同。它与钴−60产生的γ射线相比,随着能量的提高,皮肤量更低,深部剂量更高,因而深部肿瘤量也更高,射出剂量也随之提高。电子束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剂量分布方面。其剂量分布的特点是:剂量由皮肤表面到达预定深度后陡降,这可以保护比肿瘤更深的组织;可以通过调节电子束的能量来调节照射深度;皮肤量介于深部X射线及钴−60γ射线之间。适于治疗表浅及偏心肿瘤。如蕈样肉芽肿病(一种原发于皮肤的恶性淋巴瘤)、腮腺癌以及用于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等。高能X射线、电子束、钴−60γ射线,它们的生物效应一样,同属低线性能量传递(LET,即在组织内沿着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的能量损失较小)。近距离治疗 分为腔内照射源(通过体腔照肿瘤,如通过阴道照射子宫颈癌),管内照射(通过食管、气管、胆管照射该处癌症),组织间照射源(将放射源陷植到肿瘤组织进行照射,如舌癌)。术中置管术后照射及模照射。近距离治疗所用的放射源,镭已被淘汰。现在主要用铱−192、铯−137及钴−60。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放射治疗发展迅速。发展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也就是使照射的体积与肿瘤体积完全一样,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很少的剂量。现在从经典的适形放射治疗发展到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手术俗称γ刀、X刀,是放射治疗中较特殊的。γ刀是由一个似头盔的半圆内放置了201个钴−60源,它们狭窄射线集中照到一个小球形体积,因而球体向外的剂量衰减非常快造成边缘锐利故称之为刀。X刀是用加速器的X射线,小孔网的限光器,使非共面不同弧度来照射取得相同的结果。主要用来治疗较小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