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土,为雉。为西方第三宿,如同人体胃之作用一样,胃宿就象天的仓库屯积粮食,故
胃宿多吉。
胃宿修造事亨通,祭祀婚姻贺有功,葬埋若还逢此日,田园
五谷大登丰。
申
从官,孟神也,胃星神主之。孟神八人,姓冯,名
谢君。衣流黄单衣,带剑,胃星神主之。上治五龙,下治云台山此合前三治主戍生。
这是位于
仙女座南方,与
英仙座之间的小星座。由三个三等星构成细长的二等边三角形状,可清楚见到。属西方白虎星群。
大陵五(英仙座β)是英仙座内一颗明亮的恒星,也是一对着名的
食双星。他不仅是被发现的第一对食双星,更是第一颗被发现的非
超新星变星。大陵五的
视星等很规律的在2天20小时又49分的周期内在2.1~3.4等之间变化。 另外,在研究
恒星演化的过程中,发现大陵五较小质量的
伴星较先演变,与较大恒星生命周期较短的理论不符,这就是“大陵五佯谬”的问题。
大陵五的英文“Algol” 意思为“恶魔之星”(源自阿拉伯文al-ghūl,“the ghoul”),大概是因为他奇怪的行为才给他如此的名称。在英仙座的神话故事中,他是蛇发魔女
梅杜莎的头,或是共用眼睛与牙齿的三位
戈耳工女妖中的那颗眼睛。
在
占星学,被认为是天空中最不幸的恒星,在中世纪,他是15颗Behenian stars之一,并与钻石结合作为kabbalistic的标志。
大凌五的变光记载最早是在1667年由 Geminiano Montanari提出的,但是很可能在这之前许久他就已经被注意到了。第一个提出这颗
变星的变光机制的是英国
业余天文学家约翰·古德利克。在1783年5月,他将研究结果提交给
皇家学会,建议周期性的变化是有个黑暗的物体通过前方造成的(或是恒星本身有个黑暗的区域朝向地球的方向)。由于这篇报告,他被授予
科普利奖章。
在1881年,
哈佛的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提出
大陵五是
食双星的明确证据。在被证实之后数年的1889年,德国北方小城
Potsdam的天文学家Hermann Vogel发现大陵五的光谱有周期性的
多普勒位移,推论是由
双星的
径向速度变化造成的,因此大陵五成为最先被确认的
光谱双星。
作为食双星,它实际上是两颗在接近的轨道上互绕的恒星。由于
轨道平面正巧被包含在地球的视线方向上,因此每一个周期内较暗的星 (大陵五 B) 都会经过较亮的星 (大陵五 A) 前面,这时抵达地球的光度就会暂时减少。更精确地说,大陵五实际上是一组
三合星:成对的食双星分隔的距离只有0.062AU,第三颗星 (大陵五 C) 与食双星对的平均距离是2.69AU,共同的
轨道周期是681天 (1.86年)。系统的
总质量大约是5.8
太阳质量,三颗星的
质量比A:B:C是4.5 :1 :2。
对
大陵五的研究在
恒星演化的理论上造成了大陵五矛盾:
联星中的两颗星在同时形成,质量大的恒星演化得比质量小的快,但是观察所见的却是质量较大的大陵五A还在
主序带上,而质量小的大陵五B已经是稍后阶段的
次巨星。这种矛盾能够以质量传输来解释:当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成次巨星时,它充满了
洛希瓣,因此许多的质量传输给另一颗仍然是
主序星的恒星。许多像大陵五这样的联星,确实能够观察到气体的流动。这个系统在
X射线和无线电闪焰的活动上也显示出变动,这些被认为是AB两星的磁场与质量传输间的
交互作用造成的。无线电辐射的形成也许与造成
黑子的磁场循环有关,但是环绕这些恒星的
磁场强度比太阳的强十余倍,使得这些无线电闪焰更为强大与持久。
大陵五与地球的距离是92.8光年,然而在730万年前以9.8光年的距离经过地球附近时,它的
视星等大约是2.5等,比现今的
天狼星还要亮。因为这个系统的总质量是太阳的5.8倍,尽管在最接近时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仍然会对
太阳系的
欧特云造成轻微的摄动,使进入
内太阳系的彗星数量增加。然而,在对陨坑实际数量增加的
净效应上,被认为还是很微小的。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
四兽、
四维、
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