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胎动不安病
妇产科疾病名称
胎漏、胎动不安,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发展为堕胎、小产。
名词解释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历史沿革
1. 在汉代《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即有“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 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的记载。
2.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有“妊娠漏胞”、“妊娠胎动”、“妊娠卒下血诸候”,认为“劳疫气力”、“触冒冷热”、“饮食不适”、“居处失宜”、“行动倒仆或从高坠下”等因素均可致之。提出“漏胞者……冲任气虚则胞内泄漏,不能制其经血故月水时下”的病机,并在“妊娠胎动候”提出“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者,治胎则母瘥”的分治原则。
3. 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有“胎动不安”和“妊娠胎漏下血”方论,归纳了外感、饮食起居、跌仆击触、七情失宜、脾气虚弱等病因,指出:“轻者转动不安,重者必致伤堕”。已认识到胎漏、胎动不安可发展为堕胎。
4.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出“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或因脾肾气陷,命火不固而脱血”之说。并指出:“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说明安胎应辨证施治。同时还要分辨是否可安之胎:“妊娠胎气伤动者……气轻者转动不安或微见血,察其不甚,速宜安之……若腹痛血多,腰酸下坠,势有难留者,无如决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为妥当。”说明胎堕难留者不宜继续安胎。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妊娠跌损》谓:“妊妇有失足跌损,致伤胎元,……人只知是外伤之为病也,谁知有内伤之故乎”“唯内之气血素亏,故略有闪挫,胎便不安”。
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则指出:“胎在母腹,如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尙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早期先兆流产是临床表现常为停经后有早孕反应,以后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色红,持续数日或数周,无腹痛或有轻微下腹胀痛,腰痛及下腹坠胀感。
病因
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证候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肾虚、气血虚弱,实者多因血热、血瘀,也有虚实夹杂者。临床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者多见。
病机
1. 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胎失所系。先天禀赋薄弱,肾气虚不能固摄冲任,或后天久病伤肾,或屡孕屡堕,或孕后房事不节,均足以损伤肾气,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2. 血热 孕妇素体阳盛或因孕后过食辛辣椒荽类助热生火食物,过服温热暖宫药物,或外感热邪,或因七情内伤郁而化热,或因阴虚而内热,热伤冲任,冲任失固,血为热迫而妄行不能养胎反离经下走发为胎漏,热扰胎元则胎动不安。
3. 气血虚弱 素体不足气血虚弱,或由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忧思气结;或因病恶阻频繁呕恶所伤,以致脾虚气弱,化源匮乏;或因它病损伤气血,终至气虚而胎失所载,血失统摄,血亏故胎失所养,胎元不固而病胎漏、胎动不安。
4. 血瘀 宿有症瘕瘀血占据子宫,或孕后不慎跌扑闪挫,或孕期手术创伤,均可致气血不和,瘀阻子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对疑难和复杂病例,需进行辅助检查,应尽量早期诊断,动态观察,明确病因。
1.病史:停经史。应了解妊娠前后是否接触放射线、重金属或有机苯,有无使用碍胎之中、西药,以往有无堕胎、小产病史,或人工流产、引产史,曾生育或早产、晚期流产者,应询问婴儿或胎儿有无畸形。
2.临床表现:妊娠后阴道少量出血,时作时止或淋漓不断,无腰酸腹痛者,是诊断胎漏的主要依据。若妊娠后腰酸,小腹轻微疼痛,或腰腹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则是诊断胎动不安的临床依据。
二、病证鉴别
1.与异位妊娠、堕胎、小产、胎死不下、葡萄胎等病症相鉴别。
2.激经 激经又称盛胎、垢胎、妊娠经来。特点是在妊娠早期仍按月经周期阴道少量出血,无其他不适,亦无损于胎儿,随胎儿渐大而血自止。
3.子宫颈出血 宫颈糜烂、息肉均可有接触性出血,常发生于性交后。妊娠早期因宫颈较充血,无房事也可能有少量出血,通过妇科检查可作鉴别。
4.此外,还要与内、外科疾病所致的出血、腹痛相鉴别。
三、相关检查
1.妇科检查:在消毒条件下进行检查,观察阴道出血是否来自宫腔,排除宫颈糜烂、 息肉之出血。属胎漏、胎动不安者,子宫口应闭合,羊膜囊无膨出、未破裂,子宫增大、柔 软,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无压痛。
2.辅助检查:协助判断胚胎或胎儿未损或已损。早期妊娠者,首选妊娠试验,可作HCG定性或定量测定,有助判断胚胎滋养细胞功能。B型超声显像则有助判断胚胎或胎儿是否在于宫内存活,以排除异位妊娠、胎死不下(过期流产)等情况.此外,有条件者,还应检查可能导致自然流产的原因,如致畸因素(包括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等)、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等)、免疫因素(1ilt型抗体、磷脂抗体、抗精于抗体、封闭性抗体等)。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辨证主要根据症状与舌脉。其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小腹痛、腰痛和腰腹下坠。根据 四大症状的轻重变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判断病情的进退、胎元的存亡和预后。一般而言,阴道出血量少,色淡,质稀者,多属虚证;色深红或紫暗,质稠者,多属实证;下血量少,腰腹痛和下坠感轻微,脉滑者,则胎元未损,宜安胎;若下血量多,腹痛加重,腰痛如折,阵阵下坠者,则已发展为胎堕难留,安之无益;若反复阴道出血,色暗,小腹冷痛,早孕反应消失,脉由滑转涩者,则为胎死不下之兆,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治疗原则
胎漏、胎动不安的治疗,以固冲任安胎为总则。安胎之法,应随证随人,灵活运用。但 要注意时时维护胎元,避免使用碍胎、动胎之品。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胞络系于肾,故安胎之中,须注意顾护肾气,以固胎元。但若胎元不正(异位妊娠、葡萄胎)或胎元已损者,则急需下胎以救母。
三、 证治分类
1.肾虚型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黯淡,质清稀,腰酸,腹坠痛,或曾屡次堕胎,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暗斑,舌淡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代表方: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方药: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血热证
主要征候:妊娠期阴道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代表方:保阴煎。
方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黄芪、白术、川芎。
3.气血虚弱证
主要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稀薄。或小腹空坠、腰痛,面色恍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代表方:胎元饮。
方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杜仲、陈皮。
4.血瘀证
主要征候:宿有症积,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出血,色黯红,或妊娠期跌扑闪挫,继之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代表方:桂枝茯苓丸(《伤寒论》) 合胎寿丸加减。
方药: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转归预后
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
预防调护
1.孕期应注意避免过于劳累、持重、登高、剧烈活动。慎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饮食调节,宜食易于消化又营养丰富之品。
3.孕后应注意阴部卫生,预防感染。
4.患病后应积极治疗,卧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促进本病及早康复。
5. 孕期应尽量避免房事,以静养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1 22:08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