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汉语
常用字(一级字),会意兼形声字,最早见于《
说文》
小篆。本义指祭祀用的半体牲,读作pàn。又引申为安舒、舒坦、宽适,读作pán。由于选用的祭牲都是最肥的,故引申出表胖大、肥胖,又指肿胀、浮肿,以上义读pàng。
“胖”字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其字形左边像一块肉,右边为“半”,意思是把肉分为两半。对古人来说,祭祀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所以他们选用的祭牲都是最肥的。《玉篇·肉部》:“胖,牲之半体也。”《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说文》所录另一义项“广肉”就是指大块的肉,包含有大义,《礼记·大学》中“心广体胖”之“胖”义为安舒、舒坦、宽适,即由此引申而来。用为本义时读pàn,“心宽体胖”之“胖”读pán。至于表胖大、肥胖义,也由本义引申而出,但产生较晚,大概宋元时期才产生,用为此义读pàng。
各本半体肉也。今依玄应订。周官经腊人注曰:郑大夫云:胖读为判。杜子春读胖为版。又云:膴、胖、皆谓夹脊肉。又云:礼家以胖为半体。元谓胖宜如脯而腥。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按许用礼家说。
《唐韵》《集韵》《韵会》普半切。音判。《说文》:半体肉。《玉篇》:牲之半体。《韵会》: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周礼·天官·内饔》:凡掌共羞脩𠛬膴胖骨鱐,以待共膳。注:胖,如脯而腥者。《礼·内则·脯羹兔醢糜肤注》:肤或为胖。《释文》:胖,音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