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阻,中医病名。是指女性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证。前人认为腹痛之因是胞脉阻滞,故而名为“胞阻”。
名词解释
是指女性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证。
历史沿革
妊娠期间出现小腹疼痛为主要病证的记载,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论曰“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首次提出了胞阻的病名,并记载了方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中指出“腹痛皆由风邪人于脏腑,与血气相击搏所为,妊娠之人,或宿夹冷疹,或新触风邪……邪正相干,血气相乱,致损伤胞络,则令动胎也。”以风立论,认为胞阻既与风邪有关,又与胞络宿有冷疾,冷血相搏有关,从而对胞阻的病因病机形成了最初的认识。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二》在理论上沿袭巢氏之说,但提出当用当归散治疗妊娠小腹痛。
明·薛已《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指出“妊娠小腹痛。由胞络虚,风寒相搏痛甚,亦令胎动也。” 并首提胎痛一名。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妊娠期宫缩痛是妊娠期间出现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症,又称胞阻,是孕期常见病。临床表现是以怀孕后腹痛为主症,腹痛性质较缓,可反复发作,一般表现腹软不拒按,如果腹痛暴作,痛势剧烈,腹壁紧张而拒按,或同时兼有阴道出血者,则非本病所表现,应给予鉴别诊断,及时处理。
病因
本病产生多因气血运行不畅。
病机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一是虚寒:孕妇阳气素虚,孕后胎系于肾,肾阳越虚,肾阴越盛,导致子脏虚寒,实则凝滞,故使小腹冷痛;二是血虚:血少而气不行,胞脉阻滞,产生腹痛;三是气郁:孕妇善怒,怒则伤肝,肝郁气滞,血不畅行,以致胞脉受阻而腹痛;四是损伤,多因抬高举重损动胎元,腹痛不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妇人患此者,或胎胀,或腹痛恶寒,或少腹如扇,或㽲痛,有时剧烈,如欲小产之状。此则胎气不安,非仅食滞肠胃,寒伤胞血,以及停水尿难而已。
二、病证鉴别
其证既别于胞漏,又异于胎动,且与半产不同。
1、胞漏指妊娠未及三月,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或点滴不止,或时有时无,多伴有腰酸坠痛;
2、胎动即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自觉胎动下坠,腹痛腰酸,或兼见阴道少量出血而言,常为半产之先兆
3、半产指妊娠五六月,时日未足,胎气未全而产者,又称小产,常伴有腰酸腹坠,阴道出血不止诸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胞阻一症,不外虚实两大类型,属虚证者多见禀赋不足,阴血亏虚,冲任脉虚,肾阳不足;属实证者多见气郁血滞,外邪入乘,而临床中常常虚实并见,如冲任虚寒者常见血虚或气滞;中气虚弱者常兼见阳虚寒盛或肝脾不和,临证当须详辨。
二、治疗原则
一般认为妊娠腹痛多为虚证,即或见有实证,治疗用药也须谨慎,总以养胎安胎为主要目的,切不可妄用活血化瘀之法,一味攻伐,以免损伤胎元,反致祸乱。又女子以肝为用,以血养胎,孕后极易形成肝气失调和血虚不足,故而调理肝气,补益阴血,也为治疗胞阻的重要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血虚气弱胞阻
主证 :妊娠腹痛绵绵,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少寐,四肢麻木,舌淡太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甘草、茯苓、白术。
2、血寒胞阻
主证:妊娠小腹冷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
代表方:胶艾汤。
方药:川芎、当归、艾叶、阿胶、芍药、干地黄、炙甘草。
3、气郁胞阻
主证:妊娠小腹胀痛,胸胁胀满,嗳气太息,心烦易怒,舌黯红,苔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行滞。
代表方:逍遥散加减。
方药: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
其他疗法
1、穴位外敷
吴茱萸5g,研粉,用黄酒调糊,外敷涌泉穴,能止痛。
2、推拿疗法
按揉内关、劳宫穴,或足三里、阴陵泉穴等,手法宜柔;按摩胸胁部,用于气郁妊娠腹痛。
3、艾条悬灸
取穴阴陵泉、足三里等,宜悬灸,注意勿烫伤皮肤。
转归预后
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久痛不止,病情日趋严重,也可能会损伤胎元,甚则发展成胎停或小产。
预防调护
重视孕期的将息调理,注意生活起居,适当休息,避免过于劳累伤气血,注意气候的变化,防外邪侵袭受寒致腹痛。还应注意饮食,孕期应增加营养,饮食均衡。有利于孕期养胎的饮食,如红枣、山药、茯苓、莲子、扁豆、胡桃等应常吃,并保持大便通畅。还应注意情绪安定,孕期保持乐观心情,精神放松,消除对妊娠的恐惧、紧张的情绪。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医宗金鉴·妇人心法要决》曰:“孕妇腹痛,名为胞阻。”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曰:“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