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济
清朝官员
胡仁济,号省斋,山阴人,大兴籍,贡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从扬州调来宝山任知县。胡仁济上任时,正当宝山遭受雍正十年的一次大潮灾之后,百姓生活困难,沿海沿江土塘大半坍塌。为抵御海潮灾患,胡仁济在任8年中,连年主持修筑海塘。
简介
(1675年~?)
雍正十三年,亲自监督挑筑胡巷桥北至顾泾港的护城土塘和南至虬江口的衣周土塘。乾隆元年(1736年),巡抚顾琮视察了宝山海塘,认为县城逼近海洋(长江),宜把县署迁到嘉定,发文到县,令迅速议复。胡仁济据理力争,顶住了这个错误主张,继续修筑江东土塘石坦坡,并捐银150两弥补筑塘费用的不足。乾隆四年,又接筑自顾泾港北至太仓县交界止的顾泾港、五岳塘坝面土塘;并在杨家嘴、张鉴浜口筑石坦坡护塘。
乾隆五年,由于县城逼近海洋,胡仁济请准修筑自吴淞炮台至城北车家园的护城石塘,长1300丈,石塘底桩均用丈五筒木头排桩,盖顶青石,用铁锭、铁销搭扣。胡仁济负责第八段工程,兼管监放,对工程认真负责,毫不含糊。当时,太仓州有个负勘查工程职务的傅椿,想从石塘工程中谋取私利。胡仁济严正不阿,使他一无所得。傅就凭借职权,吹毛求疵,指责工程草率,捏造胡仁济贪污等罪状上告,胡被迫于乾隆六年九月离任。胡仁济为官清廉,俸金、家产又多次捐助筑塘,去官后生活困难,石塘讼案又拖延不决,寄居在城外冯生员家,百姓争相赠柴送米,胡就以书写字幅为酬报。乾隆八年石塘建成后,省布政使孔某前来验收,宝山父老争呼“还我使君”,为胡仁济申冤。孔听取了申冤的理由,回省处理此案,根据上诉书逐条当面质讯,证实确是冤案。乾隆九年沉冤得以昭雪,傅椿被革职。结案后,胡仁济重返宝山,县城里香花载道,演剧酬神,为胡仁济祝贺。不久,胡仁济犯病辞官回家乡,宝山人民为他塑像、建生祠,供人瞻仰,永志纪念。
胡仁济的传说
宝山地处三夹水畔,大潮袭来,海浪直冲昆山脚下,人说“困时荒茫茫,醒来白漾漾”。
原江都知县胡仁济,性耿直,得罪上司,调来穷宝山当知县,只见百姓流离失所,县衙内书桌上螃蜞横行。奏皇上,意欲筑塘拒潮,三年不得音讯,遂求见太仓州道台,磨了七昼夜,道台始允上一本,但依然石沉大海。百姓上“万民折”,签名长一里余,上首第一人为胡仁济,皇帝出于无奈,准奏。
开工后,苦无划线良策。某日,胡仁济得一梦,见自己站在砻糠上制伏江中恶龙。即让人往江中撒砻糠,退潮后砻糠粘附堤岸,是为“潮线”。
因层层拔毛,工程方过半,所拨银两已尽,胡仁济先是变卖家产,后告贷亲眷,共贴进十三爿典当。一日,太仓州来人,名傅椿,借查帐欲素银三千两。胡仁济不依,逐诬告胡偷工减料,皇帝大怒,将胡削职为民。胡仁济即在海塘南首办一私塾,与小童为伍。
百姓呼冤,省藩司前来掘堤检验,量木桩应长一丈五,实长一丈八;秤铁定榫应重八两,实重十二两,真相大白。感胡功德,百姓称石塘为“胡塘”,并建祠塑像,三月廿八出庙会,四月十三胡生辰,总有人抬其像游行。
胡被玉帝封为八百里巡塘侯,风潮时节,巡视不怠,故祠内塑像的衣袍总是湿嗒嗒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7 13:2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