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大帝,原名胡则,北宋时期永康人,婺州史上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一生做了40年的官,在温州、福州、杭州当过“市长”,也当过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相当于民政部、国防部的副部长。
胡公名叫胡则,永康人,婺州史上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一生做了40年的官,在温州、福州、杭州当过“市长”,也当过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相当于民政部、国防部的副部长。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
“北宋仁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江淮大旱,饿死者众,胡则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钱,诏许永免衢、婺两州身丁钱。两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这是《宋史》中对胡则事迹的记载。
《宋史》对胡则的着墨不少,每件事都在说胡则的与人为善和果断。比如,他在广西当“转运使”也就是交通厅厅长的时候,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因为缺粮无法离开。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借同的钱恐怕收不回来。胡则回答道:“他们因为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钱呢?”后来,那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在广西任职期间,胡则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19人,替他们明辨后,有9人被免去了死罪。
胡则被神化的过程:
为民力谏免钱粮
胡则向朝廷力谏,要求免去江南、尤其是衢、婺两地人民钱粮后,百姓感恩,于方岩山顶(胡则少时念书之地)立庙以纪念他。
民间传说,北宋末年,在今天相当于淳安的地方,发生了《水浒传》中提到的方腊农民起义。一开始,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一路打到了永康方岩,却死活打不下来。当地官员就向朝廷奏报,说是胡公显神。朝廷听说了自然很高兴,封胡则为祐顺候。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菩萨,并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那天,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
宋代以后,义乌人每于农历八月后半月,成群结队,上永康方岩供奉胡公神像的“赫灵庙”朝拜。而义乌东北各乡五、六、七、八、九各都,都建了都一级的胡公庙和都胡公会,购置田产,置备仪仗,于重阳节前迎奉都胡公神像。
到了元朝,受过胡则好处的婺州、衢州以及浙江其他地方的百姓都开始建胡公庙。而胡则,也成了大家口中的“胡公大帝”。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八个字,应是对胡则一生最贴切的评价。
现在,仍保留祭祀胡则习俗的,主要在金华、衢州一带,特别是永康方岩,有胡公祠。因此,也有“方岩胡公”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