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兴
原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书法家
胡国兴,男,1946年生,甘肃天水人,是一名书法家,文史学者,民族宗教学者,民俗学者。原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胡国兴的书法以行草见长,重结体、笔法,风格瘦劲、苍古、自然,追求每幅书作,从整体到每一个字、每一笔都要好看,无败笔浮笔。画为水墨画,梅兰竹菊,简练、清雅。印除传统篆刻,多治草书,别有趣味。
作品风格
诗书画印兼擅。诗重格律,多讽喻、记事、题画绝句,意味恬淡、幽长。
书法感悟
胡国兴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中华民族特有的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艺术,它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由结体、点画、运笔、章法、气韵、意境等构成的一整套书法规范和法度。中国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最基本的要求是美观耐看。它的美观耐看,体现在它的书写规范和法度上。中国书法如果脱离了它的规范和法度,就失去了美的基本要求,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书法了。而书之妙道,妙在其人,好书家不但都有好的秉赋和悟性,还都有丰厚学养、深厚功力、高尚人品。长期以来,他信守这种书法理念,着意于对中国书法规则和法度的揣摸、感悟和理解,注重功力、学养、书德的锤炼与修养,不随时俗,不附流弊,临池不辍,渐入佳境。其作品多次展出,被国内多家文史研究馆、艺术馆和海外人士收藏。
他认为,结体与笔法,为书法的两大基本要素。草书为书法的高深境界。结体指字的结构形态,要规范、到位、挺秀、舒畅。笔法指点划的写法,要起落扎实,气韵贯通,自然流畅,干净利落。要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四面走势,八面出锋。要有刚柔、虚实、涩流、枯润、方圆、曲直、顿挫、收放、连属、呼应、环转之变化,富有韵味,富有节奏感,没有浮笔、败笔。笔法就是书法。笔法才是书法。不讲笔法,就不成其为书法,只能叫写字。
他对行草书法的结体、笔法及章法还概括总结为“行草百诀”即:
书道之妙 ;妙在其人 天资功者 缺一不可
书贵神采 形质次之 ;神形兼备 ;书品自高
真贵飘扬 ;草贵严重 ;大字结密 ;小字宽绰
行间字里 ;须有布白 ;章法生动 ;气韵贯通
结体规范 ;挺秀舒畅 ;点画扎实 ;干净利落
点不布棋 ;画不布算 ;方不为斗 ;圆不为环
丰筋者上 ;丰肉者下 ;多拙者上 ;多巧者下
师法自然 ;切忌雕饰 ;厌衄顿挫 ;方圆深厚
平和简静 ;刚柔兼济 ;筋生于腕 ;腕悬有势
骨生于指 ;指实有骨 ;血生于水 ;水须新汲
肉生于墨 ;墨须新研 ;强纸弱笔 ;弱纸强笔
墨淡伤神 ;纯浓滞毫 ;题署宜肥 ;余皆宜瘦
肥须有骨 ;瘦须有肉 ;肉匀骨劲 ;肥瘦适可
带燥方润 ;燥温调匀 ;点不隐锋 ;波必三折
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 ;欲擒即纵 ;欲放即收
横直不显 ;圭角不露 ;不为积薪 ;不为蛇蚓
横不平滑 ;直忌狐禅 悬针垂露 ;万年古藤
将浓遂枯 ;犹如壁拆 使转曲直 如折钗股
如金错刀 ;如锥画沙 发左应右 起上伏下
偏旁狭长 ;向背揖让 大小错综 长短参差
俯仰屈折 ;偏枯是忌 筋派相连 连而不犯
能连则连 ;不要强连 疏密停匀 涩流得当
疏而不散 ;密而不窒 涩则险劲 流则浮滑
迟以取妍 ;速以取劲 专迟无神 专速失势
多读多练 ;厚积薄发 心领神悟 乃入佳境
草书的形、气、神、韵
形、气、神、韵,是中国书法的四大内涵。中国书法各种书体的书写与鉴赏,都离不开这四大内涵。草书的创作与鉴赏,更是如此。
草书的形,指它的结构形态。草书字的结构形态,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固定写法,今人不可能随意改变。草书形的基本要求是结体规范,笔画到位。每幅书作,不但要整体好看,还要每个字、每一笔都好看,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
草书的气,指从每个字到整幅字,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要有启下承上的呼应连属关系,笔势贯通,一气呵成。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无呼应连属,笔势不贯通,或者不顺势自然而刻意勉强连带,都是大忌。
草书的神,指书品的神采,体现在笔画的瘦劲、飞扬、奔放、跌宕中。书者须有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四面走势、八面出锋的功力和气质。当然,草书的神采,不是远离法度的野俗狂放。
草书的韵,指书品耐人寻味,富有味道。主要体现在笔画的涩流、枯润中。涩则险劲,流则浮滑,浮滑则俗。俗气未尽者,不足以言韵。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犹如壁拆,如金错刀,如万年古藤,才有味道。草书作品,形、气、神、韵兼备而富有韵味者,才是上乘之作。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书法的老话题,也是近些年来书界讨论的焦点。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因果相续的同一体。创新源自传承,传承孕育创新,循环往复,无有终止。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功力是基础。书法功力,既受书者天赋、学养的影响,而主要是书者从长期的书法临摹和练习中得来。书法史上的所有名家、大家,无一不是在长期临摹、学习前人书法的过程中脱颖出来。后人临摹、学习前人,循序渐进,长期积累,到了具有深厚功力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既是传承过程,又是创新过程。这是中国书法几千年来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和规律。这个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书法传承,不是重复古人。临摹、学习古人,不可能重复古人,照搬古人。书法是书者天赋、学识、功力等的综合体现,人的天赋、学养各不相同,许多人在一起,同临一本帖,由同一位老师指导,各人临写出来的东西是各不相同的。流传极广的兰亭序帖,就是当年的书法大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照着同一本帖临摹出来的,虽然同临一本帖,却各是各的味道。二王书法,父子传承,面目各异。孙过庭宪章二王,写成书谱,但王书是王书,书谱是书谱。欧、诸、颜、柳,苏、黄、米、蔡,元代赵孟頫,都由二王来,都各成各体,绝无雷同。何者?道理很简单,书法是各人的个体活动,各人在临摹前人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各人意志、性格、气质、学养、悟性、功力的影响,不可能像现代复印机一样复印前人的东西。临摹前人书法,只能从中学习、掌握前人书法的结体、笔法,体会前人书法的神韵,启迪自己的书法悟性和创作灵感。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书法失去了往时的辉煌,一个重要原因是毛笔从学子、士人日常的书写工具中淡出,而且愈来愈甚。古人从孩提学写字时起,把毛笔作为唯一的书写工具,从写大楷、小楷、行书、草书,到成名成家,数十年不曾间断,对传统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达到了极致。在毛笔使用上,今人远不如古人。就是被当今书坛称为名家、大家的人士,其使用毛笔的本事,也不可与古人同日而语。许多人甚至连最基础的书法结体、笔法都不掌握,只能胡涂乱抹,却以“名家”、“大家”自居和标榜,热心提倡所谓“创新”,这不能不是当今书坛的一大悲哀。当今书坛,缺少的不是那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创新”,而是老老实实临摹、学习传统的风尚。倡导弘扬中国书法传统,倡导弘扬中国传统书法从儿童抓起,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所在。
作品
滚滚长江
寿
书画印章
心经
竹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1 13:29
目录
概述
作品风格
书法感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