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足龙
驰龙科胡山足龙属动物
胡山足龙是一属发现于晚白垩世蒙古的近鸟类恐龙,通常被认为属于驰龙科。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胡山足龙属于驰龙科的基干演化支哈兹卡盗龙亚科
基本信息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近鸟类 Paraves
演化支: 真手盗龙类 Eumaniraptora
属: 胡山足龙属 †Hulsanpes
Osmólska, 1982
种: †H. perlei
物种学史
胡山足龙的化石遗骸是于1970年由一支波兰-蒙古考察队前往Ömnögovi省的Khulsan戈壁滩时发现。胡山足龙的模式标本ZPAL MgD-I/173发现于巴鲁恩戈约特组的地层中,年代可追溯到坎帕阶(约7300万年前)。模式种派氏胡山足龙(Hulsanpes perlei)由Halszka Osmólska在1982年命名描述。属名的含义是“来自胡山的足”,来自拉丁化的模式种产地名(Hulsan)和拉丁文中的“足”(pēs)。种名赠予蒙古的古生物学家Altangerel Perle。它包括一个不完全的右足和一个明显未成熟个体的颅骨碎片。右足包括了第二、第三和第四跖骨,以及第二趾的第一和部分第二趾骨。最长的骨头,第三跖骨,长度为三十九毫米。
在2009年,徐星指出早期、原始近鸟类是可采四翼飞行的小型恐龙,包含:鸟翼类足羽龙驰龙科小盗龙、以及伤齿龙科近鸟龙。但是近鸟类经常次生失去飞行能力;亦不能从现有化石推知胡山足龙的飞行能力。
分类
Osmólska在1982年将胡山足龙置于驰龙科。化石的几个特征使Osmólska认为它比起真正的鸟类过于“原始”,例如除远端外的跖骨缺乏融合,不过这可能部分归因于个体的未成熟。虽然它的幼年性使人联想到微缩版的蒙古伶盗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且二者特征具有形态学的相似,胡山足龙仍可能属于另一种非鸟类、也非驰龙科的手盗龙类
在2004年,一个对驰龙科的系统发育分析恢复胡山足龙的驰龙科位置(由于对中国猎龙的一项写码错误)。在2013年,Agnolin和Novas将胡山足龙置于鸟盗龙类(Averaptora)的未定位置,依据是极其纤细的跖骨与鸟翼类相同,以及第三跖骨近端形成夹跖形态。但鸟盗龙类几乎没有得到后来研究者的支持。
在2011年,Holtz将胡山足龙置于可能的真鸟类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31 08:5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