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墓,位于距
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
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的幽谷处,长眠着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学”创始人
胡瑗先生。胡瑗墓始建于宋嘉祐五年(1060),元中被毁,后复建,建在胡峰基山(曾称何山)向阳坡上,山前有溪,南对照山,西侧为章家山,东部平旷,北与
道场山相联。经历代重修,现墓呈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 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道长约200米。墓碑书“安定文昭胡公之墓”八个大字,已断失。原置有墓屋、祠祀均已不存在。这里三面环山,松木葱葱,景色幽雅。苏轼诗云:“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何山幽谷即指此处。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祖籍陕西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20岁北上泰山,苦读十年。学成后南归,在
吴中设坛讲学。宋
景祐二年(1035)被聘在苏州郡学教授,期间,范仲淹荐瑷去开封以白衣对崇政殿,授秘书省校书郎,参与更定雅乐,研究钟律、钟磬等乐器。康定元年(1040)受湖州太守滕宗谅之聘来湖主持州学,住在月河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他提倡教育“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学”。曾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在学校设置经义和治事两斋。他严立学规,教人有法,以身示范。“解经至有要义,恳恳 为诸生言”。采用分班教育与讨论、质疑答辩、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和重绘失传的古代祭天地人的“三礼”仪物挂图教授。率领学生以亲历山川情势,“从其游者常数百人”。重视文娱体育,他告诫学生食后不可伏案久坐,以免妨碍气血流通。要学生开展习射、投壶等游艺活动。注重礼教,学生“信爱如其父兄”,师生关系很密切。
胡瑗墓,宋嘉祐四年(1059)农历六月初六日,胡瑗于杭州辞世,次年十月初五,其长子胡志庚扶灵“葬乌程何山之原”,墓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元中被毁,后复建,历代又重建。现在位于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的幽谷处,元中被毁,后复建,建在胡峰基山(曾称何山)向阳坡上。经历代重修,现墓呈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 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道长约200米。墓碑书“安定文昭胡公之墓”8个人字,已断失。原置墓屋、祠祀均已不存。
故天下谓之湖学多优异”。 庆历四年(1044)朝廷开天章阁,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经考察总结,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约
皇祐元年(1049)经范仲淹推荐,胡瑗被召之京师太学。在太学执教期间,“其徒益众”,又培养了不少人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教的学生,言行举止,“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瑗弟子。”
皇祐四年(1052)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
。嘉祐元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下侍讲,仍在太学教授,直到“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告老居杭。在他离开学校“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嘉祐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岁。次年,十月五日移葬于何山墓地。
胡瑗的著作有《武学规矩》一卷和阮逸合著的《
皇祐新乐图记》三卷等。他的学生为他编录的著作有《
周易口义》十二卷、《
洪范口义》二卷等,多数已佚。 宋代的两位宰相,对胡瑗的教育成就,都颇有赞称,欧阳修有诗赞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王安石也称道:“先取先生作梁栋,以次收拾桷与榱。”胡瑗先生教授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名臣,如莫君陈、吴孜、孙觉、刘蠡、周之道等。
胡瑗的墓地处,昔为游览胜地。宋苏舜钦游何山诗中说:“今古何山是胜游,乱峰萦转绕沦州”。胡瑗墓元、明、清历代皆有修缮,后年久失修。1996年9月至1997年4月修复。修复后的胡瑷墓占地约8000平方米,由墓圹、平台、神道、牌坊、拱桥、享堂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