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澳志》是一部较早的记录城市状况的专志,也是青岛开埠以来的第一部志书。《胶澳志》成书于1928年,是一部线装
官修志书。该书分沿革、方舆、民社、政治、食货、交通、教育、建置、财赋、人物、艺文、大事记共12卷54
目及附图八幅,约29万字。《胶澳志》是青岛开埠至建国前一段时期,记述反映青岛历史最为详细的一部志书,也是民国时期地方方志类的佳本。
名称由来
青岛在明清时期还是即墨县的一个小渔村。明万历六年,即墨县令许铤奏请开海口,将青岛辟为贸易港,称青岛口。到了清代还属即墨县仁化乡,仍称“青岛口”。其实,青岛市命名之前,青岛地区已称胶澳。胶澳,即胶州湾的意思,隶属胶县和即墨两县,从胶州湾中心分界,东属即墨县,西属胶县。因此记录青岛的志书又称《胶澳志》。
内容简介
《胶澳志》一书,赵琪修,袁荣叟纂。民国17年(1928)青岛华昌印刷局铅印出版,竖排线装。16开本,白纸1函10册12卷,60万字,附图8张。记录青岛开发最初的三十年(1897-1927)的历史,全书十二卷,线装十册,当年刊印。是青岛地区早期的重要志书。
主修赵琪,字瑞泉。山东掖县(今莱州)人。1925年7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称胶澳商埠局,赵琪任胶澳商埠局总办。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赵琪先后连任日伪青岛维持会长,日伪青岛市长,日伪青岛特别市长,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会员。主纂袁荣叟,曾任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秘书处处长。
本志记载1897至1927三十年间德国侵占、日本侵占和中国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的早期历史,志名谓胶澳,是以当时建置谓胶澳名称,故曰《胶澳志》。本志体例较完备,规模宏富,资料翔实,详今略古。对历代沿革记述较简,而对德国侵占租借始末、日本侵占始末和中国收回始末都立题详记,并指出“在德国人心目中租借同于割让。”附图八张,印刷精湛清晰:
1. 胶澳商埠区域图
2. 青岛市街图
3. 胶澳东部地形山脉图
4. 胶澳西部地形山脉图
5. 崂山游览图
6. 青岛及附近周年雨计分配略图
7. 青岛周年有雾日数有雨日数及雨量变差图
8. 青岛周年气象变差图
体例结构
从体例和内容上看,此志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体例有独到之处。“体例”共列八条:(1)正名实;(2)辨宗旨;(3)分门目;(4)限时代;(5)明去取;(6)辨体裁;(7)严论断;(8)原述作。根据这八条指导原则,篇目设置有民社志、政治志、食货志、交通志、教育志、财赋志等等,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在修志的方法上,借鉴了古志的经验,根据城市的特点还有不少新创。可以说《胶澳志》的篇目和体例,对后来山东地方志编修有一定的影响。二是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德、日帝国侵华史。此志比较详细的是沿革志、艺文志和大事记。“沿革志”对历史沿革谈得较简,而对“德人租借始末”“日本占据始末”和“中国收回始末”谈得较详。在记述德国人租借青岛的经过之前,记录了当时德国人的侵略野心,“在德人心目中视租借同于割让”。与其说《胶澳志》是一部方志,还不如说它是一部近代帝国主义侵华资料汇集。三是积累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原始资料。特别是有关青岛的市政、经济、人口等社会状况的统计数字更有价值,如《青岛市图》《青岛附近周年雨计分配略图》《青岛周年气象变差图》等,是其他志书里所没有的
保存珍藏
《胶澳志》印自1928年,至今已83年,印量少,历经战火动乱现存完善者甚少,尤其八张图大都不全。是记实青岛珍贵的古籍善本。觅一全套已属不易,有缘藏者当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