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督府旧址
山东省青岛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总督府旧址(Site of German Governor’s Palace),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11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作为德国胶澳总督办公楼,现为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办公楼。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国总督府始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德国总督府建成,成为胶澳总督的办公场所。
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地位,德国总督府旧址被辟为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德国总督府旧址被辟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民国十八年(1929年),德国总督府旧址被辟为青岛特别市政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人再次侵占青岛时,德国总督府旧址被日伪青岛最高统治机关所占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李先良率领青岛保安大队接管德国总督府旧址,成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青岛解放后,德国总督府旧址被辟为青岛市人民政府。
1994年,德国总督府旧址被辟为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的办公楼。
建筑格局
德国总督府旧址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约40米,建筑面积7123平方米,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高20米,共分四层。
建筑特色
德国总督府旧址建筑首先借助规划的烘托,通过周边放射状路网的布局,将建筑置于大区域的中心,进一步体现出号令四方的统治中心地位;其次巧妙利用地形,背依青山,面临大海,建筑形体采用“凹”字形环抱山势,且沿等高线展开,既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又显示着建筑的庄严。特别是临青岛湾的方向,道路中增加踏步,拾级而上,平添建筑的高大气势;最后充分展示地方的材质,青岛地区盛产石料,原本在民间的建房中已经大量出现块石墙面,但针对楼房的使用,还缺少技术支持。德国人利用美国松木搭建脚手架,其上设导轨来牵引起重进行修造。由于较好地运用了石材,又与周边的山体形成呼应,达到了巧借自然的效果。
主要建筑
德国总督府旧址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马尔克设计,采用对称平面布局,平面呈“凹”字形,高20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约40米。建筑的屋顶为折线式,坡度较大,覆以筒式红瓦。墙面采用剁斧花岗岩深凹缝式设计,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理。建筑共分四层,一、四层为辅助性房间,窗户偏小。二、三层为主要办公室,门窗很大。门前设两层台阶上层为十八级,下层为十五级,上层入口处为一券形大门。
历史文化
民国十四年(1925年)德国总督府旧址的楼顶增加了一座德国产的自鸣钟,后来年久失修,大量零部件缺损,临时换上了青岛手表厂生产的罗马数字钟表。2017年,在青岛项目方和德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老钟表在德国完成修复,重新装回原位。
文物价值
德国总督府旧址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建成的一系列城市功能设施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20日,包含德国总督府旧址在内的青岛德国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德国总督府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11号。
交通路线
山东省青岛市内乘坐217、220路公交车,在湖南路青岛路站下车前往。
山东省青岛市内乘坐地铁4号线,在信号山(青大附院)站下车前往。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距离德国总督府旧址约9.8千米,驾车约17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8: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