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核
医学名词
胸核:
解剖结构
脊髓的灰质:
脊髓的灰质内含若干核团,但除少数核团以外,其境界并不明确,致使核的划分较为混乱。
后角内神经元的形态、大小甚不一致,有些组成边界明确的神经核团,有的则散在于灰质内,但其轴突皆分布于中枢神经系以内。后角细胞直接接受后根纤维的终支或侧支所传入的各种信息,也接受某些下行纤维束的纤维。自后角发出的纤维可直接进入前角,完成各种反射活动,有的也进入白质,分支升降,组成长短不同的纤维束。
在后角边界明确的核团中,最显著的是靠后角背侧呈半月形的胶状质。在胶状质的背面有一薄层边缘带(有许多纤维束穿过,使之呈海绵状,故又称为海绵带)。此带贯穿脊髓全长,而在腰骶部发育最好,在胸髓发育最差。海绵带内含大小不等的细胞,构成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纤维及胶状质细胞的轴突。后角边缘核中至少有一部分细胞接受伤害性刺激,其轴突参与对侧脊髓丘脑束之组成。胶状质(Rolando)在腰骶髓及颈1节最发达,在新鲜标本上半透明,似胶冻,但所含神经胶质细胞并非特别多,主要由大量小神经细胞组成,胞质少,无尼氏小体。边缘层及后角胶状质腹侧的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都伸入此层。过去认为胶状质是痛温觉传导路的中继核,其轴突构成脊髓丘脑束,现已知此说不确切。胶状质接受背外侧束(Lissauer束)的侧支以及来自脑干的下行纤维,其轴突在核内上、下纵行,或在背外侧束中上、下走行数节后,复终止于胶状层或边缘带。胶状质内有复杂的突触结构,它可能在脊髓感觉信息的传递方面起某种调节作用。颈1~2节的胶状质明显增大,其中有较大的细胞接受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在胶状质的腹侧有含细胞大小差别颇大的一个核团,笼统地称作后角固有核。此核含有圆形,梭形和三角形细胞,树突伸至胶状质,与后根纤维形成突触。其中大细胞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越至对侧,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在后角固有核的腹外侧侧区,灰白质混淆,是为网状结构,在颈髓尤为发达,其间的细胞称为网状核。
胸核(或背核Clarke核)见于颈8至腰3节段,位于后角基部之内侧区。此核之周界明确,细胞大,胞核偏位,为脊髓小脑后束之起始核。胸核细胞在C8~L3范围以外向上下延伸,常有少数细胞尚可辨认,称作史惕陵(Stilling核)核。胸核与史惕陵核的性质是否相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后者不见于人类。猫颈髓上部后角之腹外侧,埋在外侧索白质内有一小群细胞,称外侧颈核,与触压觉及痛觉的传导有关。此核在人类发育很差,在食肉类动物发达。在后角基部的内侧缘区有后角连合核,性质不明。
中间灰质在前、后角之间,内侧与灰质连合相接,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延髓网状结构之外侧部可能就是此区之上延。颈8至腰3节段中间灰质的外侧部内有中间外侧核,构成侧角,为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骶2~4节,虽无侧角,但位置与中间外侧核相当的细胞,称为骶副交感核。中间灰质的内侧部内有中间内侧核,可能与自主功能有关。
前角灰质中最突出的是前角运动核,由若干纵柱状细胞群组成,分为内、外侧两大群:①内侧群见于脊髓全长,可分为后内侧及前内侧两小群,支配躯干中轴肌。②外侧群在颈膨大及腰骶膨大部发达,使前角向外侧膨出,主要支配四肢肌,可进一步分前群、中央群、前外侧群、后外侧群及后外侧后群。各群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肌有一定的定位关系。一般说来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前角的腹侧部,居颈(或腰骶)膨大的较高脊髓节段;支配肢端肌的核群位于膨大部较低节段之背侧部。虽然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群的界限比较明确,但其树突的伸展却远远超出细胞群的范围,甚至可达后角、侧索及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大、小两种。大的是α运动神经元,是支配骨胳肌(梭外肌)的神经元;小的是γ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前根中的神经纤维有30%来自γ神经元。α及γ运动神经元在前角混杂相间。前角运动神经元直接接受后根、皮质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可能还有网状脊髓束的纤维,但主要的传入来源为脊髓之中间神经元。前角内有大量中间神经元。
与胸核相关的疾病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因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主要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运动神经元的病变最明显。病变可累及大脑、中脑、延髓及脊髓,其中以脊髓损害最显著。[1]
其临床表现分五期:①潜伏期:一般为3~35天,平均5~14天,在病毒感后,临床尚无症状出现,但已有抗体形成;②前驱期:主要表现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可伴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其中咽痛是比较多见的主诉;③瘫痪前期:除有发热,上感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外,主要出现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等症状。本期可持续3~5天;④瘫痪期:如累及脊髓,多出现不对称,不规则弛缓性瘫痪,以下肢被累及者为多。如累及延髓,可出现颅神经麻痹、呼吸中枢损害和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如累及大脑,可出现意识混浊、震颤、高热、惊厥,强直性瘫痪等症状;⑤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1~2周,瘫痪肢体可逐渐恢复,如瘫痪时间过长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肢体或躯干畸形。脑脊液可有细胞蛋白分离现象。患者血液、脑脊液、粪便中用组织培养可分离出脊髓炎质炎病毒。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确立,但应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周期性瘫痪相鉴别。本病无特效治疗,可对症支持治疗,恢复期可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6:58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