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多见于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常见,其发病率为5~25%。该病为一退变性疾病,50~70岁发病率高,有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该病以下胸段多见,约占67%,上胸段6%,中胸段较少。
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与慢性损伤退变、炎症及代谢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黄韧带骨化属软骨内化骨过程。病变由硬膜面开始,早期为纤维结构排列紊乱,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肿胀、黏液样变性;进一步发展为黄韧带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软骨性化生形成纤维软骨细胞;最终钙盐结晶体沉着钙化、骨化。骨化的黄韧带往往存在由浅至深的四个移行区:韧带区、软骨样区、钙化软骨区、骨化区。
临床表现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多表现为胸椎管狭窄而引起的一系列脊髓、神经压迫的症状和体征,病程长短不一。起初始症状一般为双下肢麻木、僵硬、无力以及感觉异常,常伴有胸部束带感、胸部扩张受限及背部僵硬,间歇性跛行也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变在中、上胸段可有明显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但在下胸段,常表现为上下神经元同时损害的体征。少数患者甚至表现为膝以上硬瘫,膝以下软瘫。感觉障碍可为横断性或神经根性。
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确诊具有重要作用。
1.X线平片
凡疑有该病者,均应常规摄X线平片,并以此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应排除其他骨关节病变的可能性。X线平片上多能发现胸椎黄韧带骨化灶,应注意观察。单纯椎管造影只能提示椎管的梗阻性病变及程度,但不能定性及全面反映病变的部位。
2.CT检查
对该病的诊断最为理想,不仅可以显示OLF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尤其对细微的小关节骨化增生性病变等更为敏感),而且对椎管内结构的观察也较为细致。
3.MRI检查
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既可对矢状面进行大范围观察,又便于发现病变及排除椎管内可能存在的其他疾患。但对骨化的韧带横断面显示欠佳,且对早期较小或偏侧性病变容易漏诊。
综上所述,就诊断准确率而言,MRI与CT二者的结合是诊断该病的最佳选择。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对于黄韧带骨化症引起的椎管狭窄并脊髓、神经根压迫,至今仍无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此,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早期轻型病例,以及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是脊髓受损已形成完全瘫痪的晚期病例。
2.手术疗法
基本原则: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力争早期、准确、彻底清除位于脊髓后方的致压物,同时应避免误伤脊髓。由于致压物来自后方,当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时,均应行后路减压手术,彻底切除增厚骨化的黄韧带,解除压迫。
手术方法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漂浮减压术、保留小关节的扩大减压术等均可酌情选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10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