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齿突蟾
角蟾科齿突蟾属动物
胸腺齿突蟾(学名:Scutiger brevipes)是角蟾科、齿突蟾属两栖动物。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瞳孔纵置;无鼓膜和鼓环,多无耳柱骨或耳柱骨短小;上颌无齿,无犁骨齿。正常个体背部疣粒多而扁平,有的沿背侧排列成行;腹面光滑,腋腺远小于胸腺,无股后腺;变异个体周身满布大小瘰疣,体腹面瘰疣大而扁平;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跖底面满布大小疣粒;内跖突长椭圆形,无外跖突。指、趾端圆,趾侧缘膜宽;腹面黄灰色;变异个体整个背面为灰褐黑色,腹面颜色比背面浅。卵径3.5毫米,动物极紫灰色,植物极乳白色。第33-36期蝌蚪全长64毫米,头体长23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76%;背面黑褐色,具金色斑点,尾鳍灰棕色上有褐灰色细点;唇齿式多为Ⅰ:4+4/4+4:Ⅰ;唇缘窄,仅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副突少或无。
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68-90毫米,雌蟾体长58-84毫米。足比胫长。体形肥硕。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不显著。鼻孔在吻眼之间。颊部显著向外倾斜。眼间距与鼻间距或上眼睑等宽。无鼓膜。上颌无齿突;上颌骨与方轭骨相距近。舌大,后端游离无缺刻或微缺。无犁骨齿。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关节下瘤不清晰。内蹠突呈长椭圆形,无外蹠突。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球状;趾端圆。趾缘膜较宽(雌性的缘膜较窄,基部成蹼)。指式:3>4>2=1;趾式:4>3>5>2>1。趾间具1/4-1/3蹼。
皮肤粗糙。体背面疣多而扁半,少数个体的疣粒多少沿背侧成行排列,体侧及四肢上疣小:颞褶粗厚,平直斜向肩基部。腹面皮肤光滑,下颌缘有小刺团,股膜面近端散有小圆疣;无股后腺;蹠、趾底面满布大小疣粒。雄蟾胸腺一对,前端相距较近,上有细密黑刺;腋腺较胸腺小,位胸腺后外侧,前内侧与胸腺相连,刺脱落后刺迹色浅;雌蟾腋腺窄长,扁平无刺。
生活时整个背面深橄榄绿色,散有不规则棕色斑,一般在大疣上、吻部、头侧色较浅略带金黄色,头部两眼间多数有一深色三角斑,并向后延伸至肩部。腹面黄灰色,胸腺略带肉色,腋腺浅黄色。瞳孔纵置黑色,虹彩棕黑色。液浸际本为一致的深褐色,仅吻部色较浅,将标本放入水中,部分标本眼间之深色三角斑仍可看见,掌被突及指趾端角质化,呈棕色。
雄蟾前臂极粗壮,内侧二指粗,有分散的锐利黑色锥状角质刺;胸腺一对,有细密黑刺。腋腺较雌蟾者大亦有细密黑刺(有的黑刺已脱落);无声囊,无雄性线。
雄性第一、二指婚刺大呈锥状,胸部刺团两对,内者大,其上黑刺极细小而密集,每10平方毫米内有刺670枚左右。
卵径3.5毫米,动物极紫灰色,植物极乳白色。
第33-36期蝌蚪全长64毫米,头体长23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76%;背面黑褐色,具金色斑点,尾鳍灰棕色上有褐灰色细点;唇齿式多为Ⅰ:4+4/4+4:Ⅰ;唇缘窄,仅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副突少或无。
生活习性
胸腺齿突蟾生活于海拔2200-4000米的山区,所在环境植被较为茂密,环境阴湿。成蟾多栖于中、小型山溪边或其附近,白天隐蔽在溪边石下或倒木下,夜间出外活动,只能爬行,行动迟缓,捕食鞘翅目、革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及其他小动物。
小蝌蚪多在小溪的小水凼内和水凼边或中型山溪的支流中石下或水的底层,大蝌蚪多分散隐蔽于石下或在近浅滩处,蝌蚪很活跃,稍受惊扰,很迅速的游列深水石间,变态期蝌蚪多在水边石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文县)、四川(甘孜、道孚、炉霍、理塘、雅江、乡城、稻城、康定、丹巴、小金、马尔康、红原、刷经寺、松潘、理县、黑水)、云南(香格里拉)。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雌雄蟾入溪交配产卵,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8月10日曾在四川理县河坝寨附近一平缓小溪内石下,发现卵堆,同时有各期蝌蚪;产卵场所多在山溪边的回水处。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该种个体较大,但数量不多。中国特有种。受胁等级: 无危(LC)。
主要价值
胸腺齿突蟾能捕食鞘翅目、革翅目、同翅目、膜翅日等多种有害昆虫,也捕食虾类、蚯蚓等,对林牧业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参考资料
胸腺猫眼蟾.中国两栖类.
胸腺猫眼蟾.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5: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