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
德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W.H.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年6月25日-1941年11月18日)。德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能斯特因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贡献而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曾在瑞士苏黎世奥地利格拉茨和维尔茨堡等大学学习,1886年获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1887年在莱比锡大学做W.奥斯特瓦尔德的助手。1891年任格丁根大学物理学副教授,1894年任该校第一任物理化学教授。1905-1922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兼第二化学研究所所长。后来该所由能斯特改名为物理化学研究所。1924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实验物理研究所所长,直到1934年退休。193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科研生涯
能斯特主要从事电化学、热力学和光化学方面的研究。
1888~1889年,研究了溶度积关系,引入了溶度积这一重要概念,用以解释沉淀平衡。同时研究了溶液中的扩散,包括液体间的接触电势。
1889年他提出了伽伐尼电池理论,证明伽伐尼电池电动势可用电极的“溶解压力”来解释。他推导出电极电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从此热力学数据便可用电化学的方法来测量。
1906年提出了所谓“热定理”(即热力学第三定律),断言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证明热定理可以用于从热化学数据直接计算范托夫方程中的平衡常数K。
1911年他还从量子理论的观点研究了低温下固体的比热,用实验证明,在绝对零度下一个理想固体的比热也是零。
1918年他提出了光化学的链反应理论,用以解释氯化氢的光化学合成反应。
能斯特因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贡献而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共发表 157篇论文。著有14本书,最著名的为《理论化学》(1895)。
任教生涯
能斯特自1890年起成为格廷根大学的化学教授,1904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后来被任命为那里的实验物理研究所所长(1924—1933)。1933年他因不受纳粹的欢迎退休回到乡间别墅庄园并在此去世。
他先后在格丁根大学和柏林大学任教,他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发明了闻名于世的白炽灯(能斯特灯),建议用铂氢电极为零电位电报、能斯特方程、能斯特热定理(即热力学第三定律),低温下固体比热测定等,因而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导师奥斯特瓦尔德的培养,因而自己也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给学生,先后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米利肯1923,安德森1936年,格拉泽1960年)。师徒五代相传是诺贝尔奖史上空前的。由于纳粹迫害,能斯特于1933年离职,1941年11月18日在德逝世,终年77岁,1951年,他的骨灰移葬格丁根大学。
能斯特生于西普鲁士(WestPrussia)的贝利森(Briesen)(今波兰境内的万布热伊诺)。他在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及卡尔?弗朗岑斯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学,去莱比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在格丁根成立了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1897年,能斯特发明了能斯特灯,一种使用白炽陶瓷棒的电灯,是碳丝灯的替代品和白炽灯的前身。能斯特研究过渗透压及电化学,1905年,他确立了他称之为“新热定理”的定理,也就是后来的热力学第三定律,这条定律描述了物质接近绝对零度时的表现。
他荣获19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对他的热化学研究成果的肯定。他于1924年出任柏林物理化学研究所主任,并担任此职位至1933年退休,接着开始研究电声学和天体物理学。
1891年任哥丁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905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25年起担任柏林大学原子物理研究院院长。1932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由于纳粹政权的迫害,1933年退职,在农村度过了他的晚年。1941年11月18日在柏林逝世。被葬于马克斯普朗克墓附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1 19:3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